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问津书院 因时而新

李爽 赵连稳
2020-05-22 10:00:30  来源:学习时报
        在清代的天津书院中,问津书院是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建筑规模最大的书院,以名师荟萃、开风气之先而闻名,人们将其和杭州的诂经精舍、广州的学海堂与广雅书院、保定的莲池书院等著名书院相提并论,奠定了其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教育界的重要地位,是天津教育史上颇具特色的书院。
        问津书院位于天津城内鼓楼南,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由时任长芦盐运使的卢见曾创办,是天津城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书院。卢见曾到天津上任后,便萌生兴建书院的想法。这时,长芦盐商查为义对卢见曾说,他家有一处废宅,位于长芦盐运使司衙门的西南角,愿意捐献出来用于建造书院。于是,卢见曾在报请直隶总督方观承批准后、召集众商出资捐建,建成后的书院有讲堂3间,直隶学政钱陈群为其题名为“学海”,前为大门,后为山长的书房,周围被学舍所环绕,共计房屋60多间,其规模在天津书院中屈指可数。书院建成后,卢见曾将其命名为“问津”,取“汛海问津”之意,鼓励生徒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探求知识。
        讲授经世之学
        问津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讲授经世致用之学,并在光绪年间专门设立了学海堂,较早开设了经古课。清末,天津成为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和洋务运动的重镇,书院讲学又增加了时务和西学内容。
        问津书院讲授经世致用之学,这和该院山长(书院院长)的思想密切相关。问津书院第二任山长姚范,长于考据,但又重视传统理学。他认为汉学、宋学两者都有可取之处,亦均有偏颇,应取其所长,因此问津书院讲学内容以经古课程为主,又兼有传统理学。
        问津书院经古课程的内容主要为经义和史论,前者是对儒家经典的释义,后者是评述史事和人物,另外还有诗古文词。莲池书院山长黄彭年的儿子黄国瑾担任问津书院山长时,借鉴莲池书院的做法,仿照广州学海堂的章程,制定规条,完善问津书院经古课。在他前后的山长如张佩纶、李慈铭,均倡导“以经义、史论及诗古文词课士”。
        有个故事颇能说明问津书院的讲学内容。清制,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经考试优等者,授以翰林院正式职官,名为留馆。光绪十年(1884),被后人誉为“南开之父”的严修,为了留馆考试,向张佩纶请教如何备考。张佩纶告诉他,考据之学虽通经,但不足以致用,经学因以小学入手,故小学不可不讲。读史则以“前四史”为要,若能读过《资治通鉴》、四史、《明史》,则为“斐然博雅之人”。这则故事反映了张佩纶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问津书院的讲学内容。
        汇聚名儒讲学
        清代众多著名学者如吴联珠、姚范、金文淳、廉兆纶、李嘉端、张佩纶、黄国瑾、李慈铭、汪宝树、叶昌炽等文化名家,均曾主讲于问津书院,他们的为人为学薪火相传,留下了很多佳话。
        李嘉端,号铁梅,道光九年(1829)二甲第三名,学问大、人品好,人呼“铁大人”。自同治九年(1870)被学生李鸿章聘请为山长后,至光绪六年(1880)去世,主持问津书院十年。他讲课极为认真,有人劝他不必太过用心,他说,“讲席之位,风气所关,若草草了事,必致贻误众生”,临终前夕,“犹对客谈文,客去后书日记数行,遂无疾而逝”。
        张佩纶,字幼樵,同治十年(1871)进士,清正廉明,为人正直。光绪七年(1881),担任问津书院山长,严修成为他的门生,在问津书院课业,翌年,严修中举,第三年成进士。严修后来对人说,我能有今天的长进,没有老师的“督责之力不及此”。光绪八年(1882)冬,张佩纶给李鸿章写信,推荐自己的密友、翰林院编修黄国瑾接任山长一职。自光绪九年(1883)开始,张佩纶便不再就任了,但他在寓居天津的多年间,仍然和问津书院生徒常有来往。
        李慈铭,字爱伯,光绪六年(1880)进士,学识渊博,为帝师翁同龢器重,是和王闿运、俞樾等硕儒齐名的书院山长。他兢兢业业,对学生的课业尽职尽责,在他撰写的《越缦堂日记》有这样的记载,“阅经古卷闭……为卷卷细评,稍可取者改润之,余亦多加勾乙”,“竟日评改问津诸生课卷,近年心力疲于此矣”。李慈铭批改生徒课卷十分用心,因此赢得了众多生徒的爱戴。
        转变士人风气
        天津的近代化进程中,离不开世风的进化,世风的进化离不开士人风气的转变,而书院教育就对士人风气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史载:“光绪以来,文风日盛,得书院观摩之力居多。”在问津书院开设经古课之前,天津书院“晨夕讲求者,功令文字而已”,经古课设立后,一些书院也随后跟进,如稽古书院,其课程仿问津,专课经古。而李鸿章为客籍子弟而设的集贤书院,也讲授经古课程,使天津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八股文,倡导经世之风。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晚清天津成长为北方近代化程度较高城市的过程中,包括问津书院在内的书院确实功不可没。
        到了清末,问津书院又吸收西学知识、将西学纳入考课内容,于是培养出许多“渊懿博雅之材”,如严修、陈骧、陶喆甡、杨凤藻、林墨青、王春瀛、高凌雯、陈宝泉等众多教育人才,正如天津知府马绳武所说,天津“数十年来,科第之胜,甲于他邦,大抵得力于书院居多”。问津书院培养的很多人才成为了清末民初时期天津学界的重要人物,对新学在天津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遏止招聘地域歧视不能只靠劳动者较真

    要想真正有效遏止招聘地域等歧视的发生,就不能止于劳动者的独自较真,而是需要多方合力工作发力来应对。

  • 【问题探讨】不可抗力规则在涉疫案件中适用性探讨

    就疫情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能否适用不可抗力规则的问题,还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空间,可采取分类调整的总体思路。因疫情暂缓复工行业可适用劳动合同中止,因疫情导致经营困难企业可适用情势变更,同时,可参考域外经验完善劳动政策。

  • 【前沿观察】充分发挥稳岗补贴的“稳就业”效能

    按照北京市人社局的安排,从5月6日起,多项稳就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开始落地实施。根据此前颁布的稳岗培训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两项政策,北京市将分4批公布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名单,名单内企业可叠加申请上述两项补贴政策。

  • 【工作研究】复工复产中企业工会工作应对思考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尽快摸清疫情对企业工会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当务之急。要强化政治引领,认真履责,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合法权益,提高应变能力,践行服务宗旨,努力提升关爱服务职工效果。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