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走向山水的东汉文人

侯文学
2020-06-29 09:26:07  来源:光明日报

  山水田园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东晋以后“蔚为大国”。但其走入士大夫文人视野,文人于其中寄托悦乐之情、安居之意,却始于东汉中后期。那么,其中的原因与文学表现又如何呢?

  山水田园之所以走入东汉中后期文人的视野,在于彼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士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两者缺一不可。汉初统治者为方便统治,广筑城墙,人居城中。《史记·平准书》明确表示“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视山林川泽为国有。《银雀山汉墓竹书·田法》亦载汉法:“邑之名山林可以为田器及可以为国大器者,县不得之制也。恒山林□□囗者,县得制之。”国家专山泽之利是两汉恒久的制度。西汉武帝以后,虽然贵族生活豪奢之风日盛,但均未见占据山泽的情况。在皇权较为集中稳固的东汉中期以前,所谓的“山水之乐”便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

  东汉中期以前,城邑的社会治安管理比较严格,人们的行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大限制。《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杂律》规定,“越邑里、官市院垣,若故坏决道出入,及盗启门户,皆赎黥。其垣坏高不盈五尺者,除”。其中的《户律》又规定,“田典更挟里门籥,以时开;伏闭门,止行及作田者”。里门在伏日要锁闭,居民不能到里外去,更不能到城外去田作。京邑的管理尤其严格。《后汉书·郅恽列传》载,光武帝尝出猎,车驾于夜间返回洛阳城,时城门已闭,守城门的官吏敢“拒关不开”,显然是有制度的保障。时人的山水游赏受到极大限制。

  这样的情形必然使此期的文人与山水林野的关系较为疏离。文人的关注点主要在通邑大都之内,都邑的繁华奢靡成为重要的文学表现对象,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和《南都赋》都将曼妙的歌舞、精美的饮食、壮丽的宫室、有序的礼制建筑等都邑的代表性事物作为铺排夸饰的主要内容。

  这种实际的生活状态与价值取向,必然限制时人对于山水田园之趣的发现。一方面,人们不以山水林野为理想的生存环境。淮南小山《招隐士》就极力渲染山中的幽峻惨厉之状,以为世人生存的困境,劝诱隐于其中的王孙回归世俗。东方朔《七谏》、刘向《九叹》将愁苦之情与山水之居并举:“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 “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对于山野的消极态度显而易见,士人的山水之乐还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与都邑生存状态相适应,在汉代文人的眼中,山水主要是都邑的点缀与财富的来源,时人对于山水,主要还是从取用的目的上着眼,是外部观照的视角。两汉散体赋中的山水描写,就主要表现为对形势产品的铺陈。

  上述情形在东汉中后期之交发生了变化。彼时朝政崩坏,制度松弛,士人价值观念也发生转变。有识之士见微知著,于繁华的光影中见到衰败的苗头。主要活动在和、安、顺三朝(这是东汉由盛转衰的阶段)的张衡作为士大夫文人,用作品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他任侍中时有感于宦官专权的昏暗,对朝政的热情减退,并于顺帝阳嘉四年(135)作《思玄赋》(孙文青《张衡年谱》),以神游的方式展开文学性的思考。主人公有感于现实“妒嫮之难并”,乃生“想依韩以流亡”的远游之思,虽然神游天上四方,最终却以“倏眩眃兮反常闾”(《后汉书·张衡列传》),亦即回到“故居”(都邑)作结,这是作家对于朝政还抱有希望的情志书写。永和三年(138)时任河间相的张衡又作《归田赋》,明确表达对于都邑所承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的疏离态度。无论是观念还是文辞表现,这篇作品都具有前沿性。作家一方面回顾“游都邑以永久”的宦海生涯,重申“俟河清乎未期”的现实观照,继而表明“追渔父以同嬉”“与世事乎长辞”的疏离京邑之想,并构筑了一幅山水田园图景和描绘了徜徉其中的悦乐之情:“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沈之魦鰡。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张衡所构筑的田园图景,并非躬耕自励,而是要射飞鸟、钓游鱼,纵情田猎,逸乐之后,还要弹琴读书,著述养心,这种生活非有雄厚的庄园基础不能实现。此赋产生在东汉中后期之交,表达的仅仅是作家的理想而非现实的选择(次年张衡征拜尚书郎,并去世)。文学史以偶然的方式说明:山水之乐还只是停留在士大夫的精神层面,人与山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结合张衡《南都赋》《二京赋》来看,作为物质层面的山水,主要还是以出产铜、铁、树木、鸟、兽、虫、鱼等实用生活物资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张衡在《归田赋》中提示的理想生活在皇权跌落的汉末逐渐成为士大夫的现实选择。越来越多的士人选择“隐处山泽,不应征辟”(《后汉书·方术列传》)。都邑和其管理方式,也逐渐遭到废弃。从史书记载来看,权臣僭越汉制,据山泽为己有的情况到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史载梁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包含山薮,远带丘荒,周旋封域,殆将千里”(《后汉书·梁冀列传》)。这固然是梁冀的奢僭,但绝非个案。到了汉末,朝廷默许人们散居城外,于是出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仲长统《昌言·理乱》)的情况。士人居于城邑之外乃至山泽,甚至演为一种风尚。

  对于士大夫而言,居于城外的山间水域,并非要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而是要广建庄园,做到“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不肯游于帝王之门却又“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的“狂生”仲长统所构筑的理想家园正是这一现实环境的产物:“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羊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富厚的庄园生活是仲长统理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游息山水、讲论古今、弹琴雅歌、养性全生等生活畅想的基础。这在当时,应该是那些士大夫的普遍追求,也是他们可以落实的选择。有了坐拥山水的物质生活的士大夫们,方能以审美的心情来审视山水田园,心神也畅快无比。这是山水之乐的现实起点。

  山水首先是作为个人财富进入士大夫的视域,成为其庄园的重要构成,或者是庄园依托的环境。有此实际生活形态的改变,士大夫才能普遍将情志寄托于山水田园。由汉末士大夫开启的定居村落与郊野的生活,至魏晋蔚然成风。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其文学创作合观,可以说,庄园使士大夫们有了置身山水的物质环境,玄学使他们所面对的山水具有了形而上的意蕴,使之安于山水,并进一步发现山水之趣,雅集游赏,宴会赋诗,从而留下大量的相关题材作品。

  【作者:侯文学(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