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学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隔空教学”的授课方式,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任务,也使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广大师生将于秋季学期陆续返校开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线上教学会就此“落幕”。尤其是对广大高校来说,线上教学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辅助手段。
如此,有必要围绕此次战疫过程中线上教学暴露出来的不足、短板进行深度聚焦与整体优化,捕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结合点,探寻智慧教育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点,努力实现线上教学的“不掉线”和“不离心”。
抛弃“签到教学”的片面思维
线上教学不受空间界限、时间限制,可以让高校学子的学习空间由教室课堂延展至家庭、社会中,学习时间由固定课时变为全天随时。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课内课外共融互通、线上线下共振同频,成为线上教学的显著特质。这种主体上的多元性、时间上的延展性、空间上的扩散性,为构建网络化、终身化和一体化教育体系提供了强大动力。
当然,在实际运行中,线上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警惕和思考:
一是在线率不等于观看率。部分学生会按时进行线上学习,但在线不等于观看,存在“人在屏前,眼在屏外”的情况。
二是观看率不等于学习率。虽然部分教学软件具有全员摄像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要求学生打开摄像装置,但学生到底看的是不是教学界面依然难以知晓。部分学生在打开教学直播软件后会直接闭麦静音,转而浏览其他网站、网页,因此观看率无法完全等同于学习率。
三是学习率不等于入心率。在线上教学中,应当抛弃“签到教学”的片面思维。同时,有的教师热衷于照本宣科式“说教”,未能将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生动的具体现实进行紧密结合;还有的教师存在对线上教学的本领恐慌和技术恐慌,常因工具操作不熟练而使教学反馈迟滞、回应等待延长,使教学互动的“可亲度”下降、教学协调的“困难度”升级。
还要注意的是,对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简单的“表格式评价”也不可取。加强教学督导、深度访谈、在线听课和多元评价,理应成为监测和评价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防止线上教学变成“脱口秀”
面向未来,线上教学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要使其成为新形势下教学实践中的“精兵利器”,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细心选择教学方式,让线上教学入眼。
在选择线上教学的软件、平台和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师生的可用资源、使用能力和习惯偏好,尽量选择用户庞大、口碑良好、运行稳定、操作简单、防护安全的大众平台和常用软件。
就教学效果而言,直播课在教学互动、知识吸引和纪律维持等方面明显好于录播课。因此,建议在教学任务周密安排和教师队伍合理配备后,进一步扩大直播课程的开设。
二要用心加强教学管理,让线上教学入脑。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掌握学生的知识困惑、学习进度和质量评价等问题,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规划表、学习任务规划表、自主学习进度表和每日任务完成表,从而使线上学习能够有迹可循、有规可守。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罗列任务清单、问题清单、作业清单和评价清单等,并同时发放给学生和家长,做到细致把脉教学“痛点”、及时发现教学“堵点”,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此外,可多采用限时答题、弹幕讨论、随机点名和即时测验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在线互动和教学共鸣,避免教师端“口若悬河”、学生端“无人听讲”的线上教学弊端。
三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线上教学入心。
线上教学是倒逼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教育者由“课堂教师”到“网络主播”的角色转型、教育环境由线下到线上的场域转移、教育载体由黑板到屏幕的工具转换中,部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会“被逼”走出舒适区。这为促进教育变革、推进现代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要瞄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现实关注点、学习兴奋点和需求期待点,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准供给教学资源,使广大学子能够真正观看、真诚学习、真心欣赏。
要避免和防止将线上教学变成教师“个人脱口秀”,多采用启发式、问题式、任务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实践方法,集合图、文、声、像等多种元素促使教育内容呈现与供给更为深入化、情境化和趣味化,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爱。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