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全球快速打击 美国有矛 俄罗斯有盾
李大鹏//www.workercn.cn2013-11-08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全球快速打击”是美国常规武器发展计划,也称“远程常规高精度制导武器”计划,其框架内武器,包括携带常规弹头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飞行器甚至空天战机等,射程或航程达到洲际距离,可对敌方关键性目标实施远程、精确、快速打击,依靠其超高的飞行速度,可轻易突破现有的防空反导体系。

  6月19日,俄总统普京指出,“从打击能力上看,远程常规高精度制导武器已经接近战略核武器。拥有这些武器的国家,其进攻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

  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为“战略遏制”,“遏制”战略就是遏制侵略,通过可靠和有效的威慑与报复能力来实现。在常规力量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俄罗斯依靠战略核力量实现“战略遏制”,达成与美国、北约的军事力量平衡。

  如果说导弹防御系统这一坚固的“盾”严重制约了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威慑能效,那么全球快速打击这一锋利的“矛”,则大大降低了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生存概率。

  全球快速打击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井式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和陆基机动型弹道导弹上,对升空的战略轰炸机和水下巡航的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威胁不大。至于机场、码头、岸上保障设施、停泊舰艇、防空反导系统、战略指挥与预警中心等目标,现有的空基和海基精确制导武器,如“战斧”巡航导弹,就足以应对了。

  “全球快速打击”极具威慑力和实战价值

  “全球快速打击”源自布什政府于2003年推出的“全球打击”计划。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军事战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进攻性强”的特征愈发鲜明。

  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曾表示,考虑使用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对抗潜在敌人已经拥有和可能拥有的核力量,这类潜在敌人包括朝鲜和伊朗等;另外,不排除针对一些不合作、有破坏性作用、实力较强的区域性对手,俄罗斯认为,这样的对手,只有俄罗斯。

  美国有专家认为,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可以减少对数量巨大、保有昂贵且几乎不会真正实战使用的战略核武器的依赖。应指出的是,“核威慑”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根本基础和最终保证,大规模替代是不现实的。

  俄罗斯专家认为,使用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对敌方关键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实施持续和密集打击,短时间内摧毁敌方的还击能力和有组织抵抗,敌方政权也会随之瓦解。

  对于核国家来说,遭受全球快速打击后的反击手段似乎只有核武器了。而美国全球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又使得依靠少量存活下来的战略核武器发动的核反击失效。

  美俄都奉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政策,可以设想到的一种情形是:如果美俄之间爆发了“需要考虑使用核武器”程度的严重危机,由于担心遭受全球快速打击,俄罗斯可能首先发动密集的核突击,其后果可想而知。

  2006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警告:使用弹道导弹携带常规弹头攻击可能引发其他核国家的强烈反应,甚至使用战略核力量大规模反击。实际上,目前无法区分发射的弹道导弹是携带核弹头或是常规弹头。

  全球快速打击使得其他国家,无论是核或非核国家,相对美国均全面处于战略劣势。更重要的是,从指导思想、针对目标和打击方式来看,全球快速打击极具实战价值,会进一步拉低动武的“门槛”。

  2007年,俄外交部安全和裁军局局长安东诺夫就指出,全球快速打击和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占据全球政治和军事霸权地位的工具。

  能否对洲际弹道导弹构成威胁

  全球快速打击武器的作战用途之一就是针对加固或深藏地下的重要目标,如导弹发射井。能否一击奏效,至关重要,毕竟对洲际弹道导弹这类目标发动攻击,无异于实施核打击。

  要消灭洲际弹道导弹,打击武器的战斗部要穿透发射井防护盖,进入发射井内爆炸。据俄媒体公布数据,俄罗斯SS-18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防护盖为厚度1米的钢筋混凝土。

  尽管发射井不是小目标,但精确攻击还是有一定难度。SS-18导弹发射井直径在3米左右。另外,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发射井都会采取伪装、防护、加固等措施。

  GBU-57航空炸弹可穿透20米厚度的混凝土层,是目前穿透力最强的常规武器。全球快速打击武器以高速击中目标,具有的动能可以大大增强穿透效果,据美军估算,它穿透的混凝土层厚度可达30米至40米,而其战斗部体积仅为GBU-57的十分之一。

  即使不能进入发射井,战斗部爆炸也会破坏发射井周围的混凝土层或岩石层,形成相当大直径和深度的弹坑,附带的穿透效应可以给发射井造成严重损伤,如坍塌或变形,使其无法使用。美军测试表明,GBU-57在岩石层中爆炸形成的弹坑直径达8米,而全球快速打击武器可达20米。

  据美军估算,如果要实现对发射井90%的摧毁概率,至少需要3米的命中精度。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理想的气候条件下,这个精度是可以达到的。

  应考虑到,在危机时刻或一旦战争爆发,俄罗斯必将实施GPS信号干扰,或者击毁GPS卫星。这些技术和能力,俄罗斯都已经具备且比较成熟。

  此外,为提高命中精度,在飞临目标时,采用穿透式战斗部的全球快速打击武器会降低飞行速度,这就给防空反导系统创造了机会。

  能否对陆基机动型弹道导弹构成威胁

  俄罗斯陆基部署的1050枚核弹头中,近20%由机动型弹道导弹携带。陆基机动型导弹发射装置生存能力强,机动性好,难以探测、跟踪和摧毁。例如,伊拉克战争中,针对“飞毛腿”导弹,美军出动了1460架次战斗飞行,至战争结束,也未能全部摧毁。

  相比2003年,现在美军针对机动型目标的打击能力和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理由怀疑,战区外部署的侦察和信息系统能否足够精确和可靠地探测、跟踪机动型导弹发射装置,从而保证对其实施有效摧毁。

  在过去15年里,美国实施了“太空雷达”计划,目的是对地球上大部分陆地区域实现不间断地探测和跟踪。卫星雷达是在远距离上探测和跟踪机动型导弹发射装置的最有效手段,但为了保证定位精度和覆盖区域,需要部署的卫星数量巨大。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称,“太空雷达”计划取得了可喜进展,对于机动型目标,美军已从“偶尔发现”达到“相对可靠地发现”。但同年,“太空雷达”计划被中止,考虑到国防预算紧缩,短期内不太可能重启,美国也无类似计划。

  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军将主要依靠卫星和无人飞行器对陆基机动型导弹发射装置实施探测和跟踪,但对于俄罗斯这样领土如此辽阔的国家,几乎无效。

  “全球快速打击”计划进展不顺利

  目前,“全球快速打击”计划整体进展不顺利。尽管美国国会总体上对该计划持“支持”态度,但对计划框架内的多个具体项目,却又是区别对待。

  “高超音速飞行器-2(HTV-2)”在经过两次飞行测试失败后,项目拨款一度中止,之后又降低了对它的技战术要求。

  2008财年国防预算中,首次拨款1亿美元用于“三叉戟Ⅱ D-5”潜射弹道的常规弹头改装计划。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整套系统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能成熟。但几年之后,计划拨款又被国会中止。

  “全球快速打击”是开放式计划,计划目的、任务指标虽已确定,但计划内容和范围都可以作出修改、补充和扩展。美国国防采购是竞争机制。为争夺订单,军工企业提交的新型武器招标方案各有特色,经常会产生很有创意的想法。

  未来几年,美国国防预算将持续保持缩减的态势,“全球快速打击”计划也必将受到影响。可以预测,计划拨款会有较大缩减,计划内项目结构会有所调整,一些项目会得到重点保障或加强,一些项目会被中止,而一些项目会被取消。

  全球快速打击武器研发周期长、造价高。如果不能保证持续和充足的经费投入,自身技术风险充分释放尚需时间,预计实战化部署不会早于2020年。

  俄罗斯的应对

  第一,提高陆基机动型弹道导弹所占比例。至2012年年底,战略火箭兵部队新装备了100套“白杨-M”和“亚尔斯”弹道导弹系统。更重要的是,提高部队训练水平,保持部队始终处于较高的战备水平和分散部署状态;

  第二,发展突防能力强的新型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正在研发改进型“撒旦”,并即将装备新型“边界”导弹,新型导弹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将达60%,至2021年将达98%。这样,即使在遭受全球快速打击后有少量存活,也能进行有效地核反击;

  第三,加强海基战略核力量。2020年前,建造“北风之神”级955型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及其改进型共计8艘,首艘已交付,建造进度在加快,为其配套的“圆锤”潜射导弹已完成国家测试。每艘“北风之神”级有16个发射井,两艘就可以携带360枚核弹头;

  第四,大规模改进和升级空天防御体系。新型防空反导系统中,S-500最引人瞩目,另有S-300PMU-1/2、S-300VM和S-400,2020年前将大量列装S-400。俄还准备为S-300加装核战斗部,升级带有核战斗部、在莫斯科周边已部署超过20年的SH-08拦截导弹;

  最后,是政治和外交手段。近年来,在美俄间进行的多个领域磋商中,俄罗斯越来越频繁地将导弹防御系统与谈判议题挂钩,“全球快速打击”当然也可以成为谈判筹码。最重要的是,俄罗斯无意也无力开展新一轮军备竞赛。

  7月5日,普京在俄联邦安全会议上指出,“现代军事冲突的特征、实施和解决方式都在发生根本变化。远程常规高精度制导武器的威力实际上已经不亚于战略性武器,并将影响全球力量平衡。”此次会议决定,将“发展与应对高精度制导武器”作为至2020年前俄军装备建设的优先发展方向之一。

  全球快速打击能否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构成现实威胁,美俄都有专家持怀疑态度。但国家安全的基本信条是:最大限度地规避哪怕是最小的战略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

  毫无疑问,全球快速打击武器的军事应用前景不容置疑。它是美国追求绝对优势和绝对安全的产物,同时也成为新一轮核与常规军备竞赛的推手,并对国际安全和裁军进程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