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专家小传 赵智印,国防大学军队建设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多年从事军队建设与战略管理研究,曾获得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国防大学“刘伯承科研成果特等奖”。主要著作有《中国军队第三次现代化论纲》《中国国防》《新军事变革中的外国军队管理》等。
关键词·强军目标
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作出了决策部署。赵智印说,在领导管理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军官职业化制度等重要环节,《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智印说,“《决定》确立了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布局,提升了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境界。”
赵智印告诉记者,《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等目标要求,明确了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项改革任务。
赵智印说,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激发实现强军目标内在活力的客观要求;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是迸发实现强军目标主体活力的必然选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加快实现强军目标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体制编制
“强军必然呼唤改革,深化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能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组织和力量保证。”赵智印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多次进行精简整编,至2005年底我军总员额已下降为230万。“武器装备现代化、军事人才培养等多项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职能交叉、平战分离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赵智印强调,调整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起适应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方式变化的新型体制编制。
除了《决定》中提出的“推进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军委总部领导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完善各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外,还有两个方面外界特别关注,赵智印说,一个是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军队的指挥效能,更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要求;另一个是优化军队规模结构。信息化条件下,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技术军兵种的作用上升,在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因此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加快高技术军兵种建设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调整改善官兵比例、机关与部队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一些新型的作战力量将得到加强。
关键词·干部制度
“《决定》要求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赵智印说,其中一大亮点是以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军队干部制度体系。
“目前,我军建设存在着军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与指挥打赢现代战争要求不相适应、军官职业制度安排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配置规律不相适应的双重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军官队伍的制度安排向职业化建设方向转变。”赵智印说,“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对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军队意义重大。”
《决定》中明确了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的改革任务。“这些制度的健全完善,将大幅度提升我军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广大官兵的面貌素质将焕然一新。”赵智印说。
关键词·军民融合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决定》中首次提出了8项改革任务。”赵智印说,这些年我国在军民融合方面已经迈出了步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需要向深度发展,“所谓深度发展就是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规划,做好体制机制建设和法规制度建设,使思想变成行动。”
“在国家层面,《决定》提出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在关涉国防科研生产管理的改革上,《决定》一改过去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提出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实际上,这在国际上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如美国武器装备总署专门留出采办计划的10%作为中小企业的竞争项目;德国规定武器装备的承包商接到国防任务后必须让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赵智印说,《决定》从战略全局上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了部署,对包括领导机制、国防工业、人才培养、保障社会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边海空防管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改革要求,这表明我国军民融合的大格局正在形成,广泛和深度的军民融合,将为实现强军目标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