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人文外交战略、制度与实践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www.workercn.cn2015-01-0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对策建议:战略选择、制度建设、能力提升

  战略选择

  中国人文外交应根据时期和地域区分不同层次,重点推进以下举措:

  努力挖掘、明确和宣扬我国文化的优秀人文内涵。如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人合一等,寻找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用多样化手段传播、推广。

  祛除“西方中心论”,促进世界文化和文明多元化。应在国际社会多宣传文明和谐论、文化多元论,反对文明冲突论和文化中心论,也要防止中华文化中心论和霸权论。在国际社会树立起文明多元共存的思想潮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文化自立、精神独立。同时,积极推动在西方世界传播、介绍非西方文化和文明,促进不同文明对话。

  加强对人文外交的协同研究。应在国家层面规划对人文外交目标、预期效果、机制及能力建设的研究;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持续进行人文外交的合作研究;以基金、援助、培养留学生等方式支持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对外传播。

  制度建设

  加强对人文外交工作的高层统筹和部门协调。要把人文外交纳入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布局加以设计筹划,使其服务和服从于我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需要。同时,在机构设置上,应尽快建立最高外交统筹机构,统筹人文外交的目标、手段和资源投放,协调各部委开展相关工作。

  注重人文外交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应明确人文外交在总体外交、具体国别外交和区域外交当中的定位和价值,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国家、特定类型的人文外交采取不同的战略目标和资源投放。

  开拓参与人文外交的社会主体和多种力量。“上层要管住、下面要放开”。努力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途径推进人文交流。政府逐步退到幕后,集中精力搞好顶层设计、处理资源分配,使市场主体和社会团体、教育机构、民间团体成为人文外交的主要参与者。政府可设立人文外交基金和基金会,资助高校、民间组织、文化团体等开展人文外交。

  能力提升

  在推进人文外交时,须明确两点:

  首先,人文外交的理想维度是文化交流的维度,它旨在增进各国之间的认识,使各个国家携起手来,在文化交往中共同绘制人类未来的美好前景。此时,我们的外交工作就要更加耐心,对外部世界心存合理的预期,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他者。

  其次,人文外交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的双向互动,首先要寻找国家间的“通”和“同”。文化交流要避免陷入“比较”之中。我们不可重蹈欧美等国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的文化霸权主义覆辙。我们仍需坚持人文外交中互通、互鉴的原则,坚持一种基于理解的平等,而不是简单地推己及人。

  在此前提下,提升中国的人文外交能力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两点:

  提升挖掘文化资源、创造文化产品的能力。我们之前的文化外交中常常打包一个相对宽泛的“中华文化”概念,这种以面为单位的中华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往往缺乏点对点的针对性。提高人文外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做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重。文化生产者需要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在开放交往中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

  提升沟通和讲述能力。人文外交实践中,语言和沟通是不可逃避的关键问题。我们既要善于表述,也要善于倾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践行人文外交活动时,要坚持先听后说这一原则,提升个体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其次,人文外交需要大量地方性知识做支撑。当前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对西方以外世界的知识积累尚嫌薄弱。这导致我们在进入非西方世界时,往往“以己度人”,带来隔阂和误解,甚至引发文化冲突。为此,中国智库需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减少“瞎子摸象”式外交带来的分歧和隔阂。最后,提高表达能力。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涉及“谁来讲”“和谁讲”的问题。普通民众以及社会组织,例如,一个诗人或作家到国外去朗诵一段诗、讲述一段小说,一部中国电影在海外放映,活动效果常常并不比外交官差。

1 2 3 4 5 共5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