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不能等待战争触动危机的“发条”,而要主动投身军事变革的浪潮,真正把全部心思用在研究打仗上。
当前,每每提到部队存在的问题,一些人往往会说“三十多年未经战事”,承平日久难免出现“和平积习”,似乎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于久未打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二十余年未经大战,而中国却一直处于军阀混战当中。照理说,抗日战争,身经百战的中国军人遇上这些没上过战场的日军,该是势如破竹,即便国力有差距,在战场指挥、战术素养上也应大大超越对手。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日军在开战之前,在情报、物资、训练等多方面已经筹划了几十年,在作战指挥、战术素养等方面也进行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准备,而忙于内战的中国军人虽有实战经验,却缺乏科学的训练与充分的战争准备,以至于抗战前期大片国土沦丧,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环顾历史,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蓄二十年的力量打败了强大的宿敌吴国;汉朝以几代人的充分准备,终于消除北方匈奴铁骑的威胁,营造了边境百年的安宁;瑞士完善的军事战备和训练体系,让二战中强大的德军也望而止步,使国家免于战火蹂躏。
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只有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坚持不懈准备打仗,才能不断革除积弊,打赢战争,维护和平。反之,就算置身战火之中,也难以认真地进行战争研究,只能从失败走向下一场失败。
诚然,日常的训练难以精确勾勒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却可以夯实每个战斗员的训练基础,在战争来临时使之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最可靠的途径,但要交昂贵学费。如果到了那一天才开始认真准备,在现代战场上,不仅要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制胜的把握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作为军人,不能只有敢战的勇气,更需要的是“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对于人民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英勇牺牲的故事,而是一张张胜利的捷报,因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次关键性失败将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
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时期和战争准备时期。我们不能等待战争触动危机的“发条”,而要主动投身军事变革的浪潮,真正把全部心思用在研究打仗上,探索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手中武器用到极致,从思想、战备、训练、保障等多方面有步骤、成系统地进行准备,真正达到备战止战、以戈止武的目的。
《三万亿美元的战争》拉直的问号 | 2010-12-09 |
军人的姿态永远是战斗 | 2010-12-09 |
战时状态:南宋历史的大局 | 2010-12-09 |
把安倍晋三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来 | 2010-12-09 |
薛国安:东西兵法“圣经”的启示 | 2010-12-09 |
甲午战争百廿年祭 | 2010-12-09 |
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 2010-12-09 |
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 2010-12-09 |
战争之殇与文化觉醒 | 2010-12-09 |
清廷战略意志缺乏与甲午战争之败 | 201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