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智库的国家之一。按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的统计数据,德国目前拥有194家智库,从智库数量上看位列全球第四。
根据德国智库研究学者马丁·图内尔特(Martin Thunert)的分类,德国智库主要分为学术型智库、合同型智库、宣传型智库以及政党智库等,其中接受公共财政资金资助的学术型智库占德国智库的绝大多数。美国智库文化中存在的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现象在德国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是智库与大学之间的双向交流。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研究员约瑟夫·布拉姆尔(Josef Braml)的研究数据表明,60%的德国智库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烙印,而是坚持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准则。这一切决定德国智库的评估体制学术色彩浓厚,常见的评估模式是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外部评估多委托第三方专门负责评估的机构进行,采取同行专家评审的流程。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科学委员会、德国莱布尼茨学会以及德国联邦审计署的评估体系等。此外,一些私营企业咨询机构以及审计机构也会接受委托参与评估。总体而言,德国智库的评估体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评估信息公开、透明。德国智库的评估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借助智库以及评估机构的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与评估相关的信息,这其中包括评估人员的组成、评估细则、评估报告、评估建议以及落实情况等。创立于1957年的德国科学委员会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学术政策咨询机构,在其官网的“出版物”一栏,可以查阅1980年以来该机构负责的评估方面的详细资料。再以德国政党智库——阿登纳基金会(Adenauer- Stiftung)为例,该基金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其发展援助的合作项目开展评估,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赢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基金会设有专门的评估部,评估一般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评估部同时也监督评估建议的执行。阿登纳基金会官网的“基金会概况”板块专门设有“成效监督”一栏,详细地介绍基金会如何对相关工作的成效展开监督。
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量化指标在评估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仅仅采取量化的标准不足以保证质量,这是因为,首先,一些量化指标在达到一定的值以后其边际效益会递减。其次,德国智库接受公共财政资金资助的比例非常高,资助方以及公众有权了解智库的哪些措施和项目具备可持续性。所以德国智库的评估主要采取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使用社会科学通行的科研方法,如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计量分析等。需要指出的是,定性评估的细则并非千篇一律、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而是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进行调整,定期更新。
以刚刚结束新一轮评估的德国学术型智库——德国全球及区域研究中心(GIGA)为例,该智库是德国莱布尼茨学会成员,一般最迟每隔七年接受一次评估。评估分两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学术评估阶段,被评估机构首先按照规定的格式上交书面评估资料。接下来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为期两天的现场评估。2014年9月,由11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到访德国全球及区域研究中心,与该中心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展开座谈,并听取被评估机构合作方代表的意见。评估的标准既有包含例如出版物的数量、合作大学的数量、第三方资金的额度以及女性研究人员所占比例等在内的定量指标,还包括对该智库下属的四个研究所的研究重点,该智库主办的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的声誉,该智库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媒体的互动沟通以及对学术接班人的培养等质的分析。专家委员会综合各项指标后拟定专家评估报告。第二阶段为决策表态阶段,莱布尼茨学会理事会在专家评估报告书的基础上出台对被评估机构的决策表态。
专家评估与决策表态相分离。专家给出的评估报告固然重要,但是德国评估机构最终的决策表态并不完全照搬专家的评估意见。
以德国科学委员会为例,该机构在对相关智库进行评估时遵循同行专家评估与决策表态相分离的两阶段原则。首先,科学委员会下设的评估委员会指定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多是评估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同行专家评估的结果公布之后不能在接下去的评估过程中再做更改。在评估程序启动前,专家评估小组就被清晰地告知不从决策角度对被评估的机构进行评价或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表态。如果专家评估小组的主席本人不是相关委员会的成员,他(她)一般会被邀请参加后续的评估委员会以及科学委员会的咨询会。随后,评估委员会在阅读同行专家提交的评估报告以及听取评估委托方的建议之后进行决策表态。评估委员会的这一决策表态往往兼顾方方面面的考量,不一定完全复制专家的评估意见。此外,被评估机构甚至可以在决策表态发布前和评估机构进行有限的互动,例如被评估机构如对专家委员会拟定的评估报告有疑义,可以提交申诉报告等。当然,一旦最终的决策表态与同行专家的评估结果相背离时,需提前进行较大力度的论证。
以评估促发展。德国评估机构在出台评估报告的同时也会提出修改建议,持续跟踪建议的落实情况,评估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智库良性发展的过程。这也使得德国智库并不将评估本身看作是目的,也不仅仅将评估看作是联邦财政制度要求的一个监督手段,而是将评估看作是战略决策的助力器,更好地从理念上推动工作。
例如,阿登纳基金会就在其官网中专门指出:从方法的角度来看,评估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工作。尤其是政治教育以及咨询工作方面尚未形成“学术王道”(意指通往学术至高目标的最佳道路),所以评估是一个挑战,一个学习的过程。为此,阿登纳基金会评估部定期举办评估培训,强化评估的辅助性特征。目前在其官网上能够阅读并下载三期由阿登纳基金会欧洲和国际合作部出版的题为“从评估中学习”的报告,分别针对2006—2007、2008—2009以及2010—2011年度的评估结果及其落实情况。
以评估促发展不仅有利于各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利于德国智库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图内尔特在题为“德国的智库——政界的顾问?”一文中专门指出评估给德国智库带来的变化:评估委员会给出的大部分建议被相关的机构予以采纳,例如联邦政府资助的一些重要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研究所按照建议合并至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SWP,又名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整合之后的德国国际政策与安全研究所实力愈来愈雄厚,迄今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的智库。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智库现行的评估体制也面临诸多挑战。
智库概念内涵丰富,国内外学术界迄今未能就其概念的明确定义达成一致。德国全球及区域研究中心亚洲研究所主任帕瑞克·克勒纳(Patrick K?llner)就曾指出,智库概念属性的数量和智库概念涵盖的机构数量成反比关系。智库概念的模糊性以及智库群体的多样性导致评估的难度加大,智库评估制度需要持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智库有别于学术机构,其目的在于影响政府决策,不应发展成为“象牙塔”,而应保持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互动。对智库的评估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而应进行多维度的考察。由于学术型智库在德国占主力,德国现行的评估体制更看重对智库学术影响力的考察,存在一定的不足。1956年创办的科尔伯基金会(K?rber Stiftung)就是典型的代表。这家由德国企业家科尔伯创建的私人基金会长期以来将与亚洲的对话作为其工作重心之一,在国际政策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4年3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应该基金会的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科尔伯董事会副主席克劳斯·韦迈尔(Klaus Wehmeier)曾阐述他对于评估的看法,韦迈尔并不看重外部评估,认为基金会通过提交邀请到的国内外名人清单(如基辛格、索罗斯、默克尔等)就能进行自我评估。对智库影响力的判断也是智库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对智库影响力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估,不仅是德国智库,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智库亟待解答的问题。
评估是20世纪70年代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该运动奉行的理念是经济、效率和效益。作为洪堡学术自由思想的诞生地,德国有许多学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持怀疑态度。批评者认为评估不仅是对学者缺乏信任的表现,更是对学术自由的桎梏。德国智库现行的评估体制是否与学术自由理念相冲突?二者的关系又该如何协调?德国智库评估体制的建设任重道远。
五着力点:助推中国智库发展 | 2010-10-22 |
另一种眼光:2010年国外学者看中国 | 2010-10-22 |
2013:世界经济怎么看 | 2010-10-22 |
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 | 2010-10-22 |
不是正常国家的日本注定如此反扑(钟声) | 2010-10-22 |
作战试验与评估 衡量美国陆军战斗力的“标... | 2010-10-22 |
作战试验与评估 衡量美国陆军战斗力的“标... | 2010-10-22 |
为国家治理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 2010-10-22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迎来春天 | 2010-10-22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 2010-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