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奥运会的美国荣耀与困境
2012年,正值《第九条法案》颁布40周年,代表国家出征伦敦奥运会的美国女足,不仅在决赛中完胜日本队夺魁,还创造了美国女足在奥林匹克女子足球比赛中获得三连冠的历史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次征战奥运会的美国女运动员总人数,还超过了男运动员。美国评论界于是纷纷向《第九条法案》和柏妮丝·桑德勒致敬——若没有性别平权运动先驱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美国女运动员的奥林匹克荣耀。
但荣耀归荣耀,性别平权的平等逻辑,使它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绝对主义”的困境:绝对的性别平等,真的能忽略两性生理结构的先天差异吗?
美国医生们开始质疑。大部分美国青少年为了日后成为专业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虽然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同样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但女性医护机制却迟迟跟不上,与男性无差别的训练,已导致很多女孩在发育期就遭到严重的肌肉损伤和骨折,而这些伤害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女教练们也纷纷抗议。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两名学者经过30年的调查发现,在《第九条法案》运用如火如荼的20世纪70年代,女运动员的女教练比例达到90%,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重已不足43%,因为女运动员的待遇提高了,女教练的薪酬却缺乏相应的保障:在雇佣关系上,教练行业的人脉关系大多控制在男性手中,运动员身后的赞助商宁愿撇开能力优秀的女教练不用,而选择私交甚好的男教练。这意味着男性话语,实际统治着美国体育界的运行机制和运动员培养的各个层面。
这还带来了另一个非常普遍的负面影响:性侵犯。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与运动员之间无法避免的肢体接触,很容易引发这种事情。在性侵发生之前,现行的教练机制,并没有建立可供男教练寻求自救的服务系统(例如强制性心理咨询);而悲剧发生后,运动员缺乏相应的求助妥善渠道,同时也没有对超出训练要求的性侵依据进行取证的方式。
尽管性别歧视现象在美国主流社会仍非常普遍,而美国《第九条法案》的立法过程十分艰辛,实践和完善道路更加漫长。桑德勒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调侃道,正是当初马里兰大学同事“不要太彪悍”那五个字,才促使了性别平权运动的宝贵成果——《第九条法案》的诞生。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恐怕不是、不仅仅是性别歧视现象,而是当悲剧发生时,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公众也缺乏起码的性别平权意识和道德观念,为受伤害的群体发声。否则,昔日的“不要太彪悍”,和今天大众媒体里关于“女汉子”的修辞、诺贝尔奖得主教授“性感得让人分心”的发言,又有何本质区别?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肤色与权力:奥巴马的修辞术 | 2008-11-13 |
妇女运动决议案 | 2008-11-13 |
妇女运动决议案 | 2008-11-13 |
妇女运动决议案 | 2008-11-13 |
建立双性和谐的诗学轨道 | 2008-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