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改革到位 强军可期
要文须
//www.workercn.cn2016-01-26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习主席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是要牵住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可以说,强军兴军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改革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改革到位,强军可期。

  改革,充分体现强军目标的统领地位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总方略,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处于统领地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使强军目标的这一统领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必将使全军更加坚定地凝聚在强军目标下,倾心尽力推进强军目标的实现。

  改革始终以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战略举措等,都以实现强军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点和着力点,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筹划设计;做到了各项部署都着眼强军目标来展开,各项任务都围绕强军目标来进行,既没有游离强军目标,也没有偏离强军目标。强军目标成为贯穿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主线。

  改革目标与强军目标价值导向高度契合。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目的是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其中,衡量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是否科学成熟的标准,是以“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来检验的,体现了军队根本职能的要求,这与“能打胜仗”目标是一致的,根本主旨是提高军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军事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一整套履行军队使命任务要求的体制编制、管理模式、制度安排、运作方式,核心是通过改革领导指挥体制和政策制度机制,巩固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也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本质规定。因而可以说,改革目标与强军目标实现了直接对接。

  改革举措顺应强军目标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妨碍着强军目标的实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一场回避不了的大考,一个鲜明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矛盾困难,把改革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薄弱环节上,在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上狠下功夫,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力求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彻底解决“两个不相适应”“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这些具有整体性革命性变革的战略举措,实现了强军征程上的重大突破,强军目标成为正在大力推进的具体实践。

  改革,以革命性战略举措破解制约实现强军目标的瓶颈

  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只有当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时,才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和强大动力保证,否则就可能成为强军目标的束缚。这次改革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塑造上。

  组织形态的政治属性得到强化。任何军队的组织形态都会以不同形式反映其政治属性。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也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性质军队的根本特征。这次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更好地使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确保军队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组织形态的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科学的组织形态应该是在最大限度减少领导指挥环节和层次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官兵的潜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提高物资器材的利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生成、提高和释放战斗力。从领导指挥体制看,这次改革把联合作战指挥的重心放在战区,把部队建设管理的重心放在军兵种,打造符合信息化战争和现代管理要求的强大中枢。改革将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力量结构看,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优化军种比例、官兵比例、新旧装备部队比例,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符合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有利于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同时,这次改革聚焦解决机关臃肿庞杂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效率和联合作战行动的高效指挥,也有利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少“五多”问题。

  组织形态的功用性能得到催化。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却并不伴随结构自然生发。这次改革注重政策制度的健全完善,催生强军兴军的持久动力,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强军兴军,要在得人。本次改革把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作为重头戏,在加强军事人力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分类、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健全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科学设置各类人才成长路径等方面,确立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安排。改革后的人力发展体制,有利于人才培养选拔,有利于人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让我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把军事人力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改革积极适应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围绕解决征兵难、军人退役安置难、伤病人员移交地方难等问题,建立体现军事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体系,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可以想见,这些改革措施落地后,必将有效提升军事职业比较优势,让军人真正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激发官兵强军报国的热情动力。改革方案对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部署,着力从体制、机制、法制上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善、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可以预见,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必将进入新的天地。

  组织形态的政治生态得到净化。改革着眼破解作风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力求从制度上根本上长远解决,从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强化监督职能,高悬正风反腐利剑,为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土壤提供了制度机制保证。同时,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有利于纯洁部队风气,有利于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本色,有利于专注练兵备战这个中心任务,持续兴起强军兴军热潮。

  改革,呼唤强军兴军的使命担当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改革没有旁观者,强军没有局外人。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以创新精神驱动强军兴军。面对改革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守旧、守常、守成思维,跳出老框框、老套路,树立与新的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驱动,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中掌握主动。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提早筹划,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培育和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以一流标准推进强军兴军。改革强军是我军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奋斗目标,对部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要确立适应形势、与时俱进的工作标准,牢固树立始终走在前列的志向和追求。确立全面建设、全面进步的工作标准,不能满足于单项冒尖、有几个亮点,应力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创造一流成绩。确立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工作标准,不能时紧时松、时好时差,不能只盯着容易引起上级关注的,只盯着那些短平快、容易出彩头的,而是要把一流标准落实到各项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全过程。

  以严明纪律保障强军兴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铁的纪律是推进改革强军的有力保证。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把严格纪律、严格规矩贯穿改革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自由主义。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重大举措,不允许说三道四、乱发议论,不允许自作主张、各行其是,不允许打折扣、搞变通。严守组织纪律,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严守人事纪律,不得插手干预干部调整任用,不得搞任何小动作。严守财经纪律,坚决防止军产流失和“跑冒滴漏”。严守群众纪律,妥善处理军地有关矛盾问题。严守保密纪律,确保不发生任何失泄密问题。

  以领导带头助力强军兴军。领导干部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又是改革的执行者,必须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切实负起责任、挑起重担,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贡献聪明才智。无论是改革期间还是改革后,各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特别是新老机构衔接、干部队伍调整阶段,领导干部要一手抓自身稳定、一手抓部队建设,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催生官兵的工作热情。带头提高担当强军重任的能力素质,研究探索新的组织形态下战斗力生成规律,练就带兵打仗、指挥打仗的过硬本领。带头树立知行合一的良好形象,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纠“四风”、正风气的成效取信官兵,调动广大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