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美剧《纸牌屋》中,有一个“细胞吞噬”的游戏:靠吞噬掉其他点变大,同时要避免被比自己大的点吞掉。“听起来挺像总统竞选的。”剧中的一位总统候选人如是说。
戏剧的确能在现实中找到脚本。2016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17个点最终拼杀出特朗普;民主党方面,5个点中只留下希拉里。拼杀靠什么,比的不是脑力智力,而是谁能挖出更多黑幕。最后两个点的厮杀尚未结束,黑幕还会像吞噬细胞一样野蛮地生长,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甚至对美国造成更长远影响。
揭露桃色事件是选举的杀手锏之一,此次美国大选已经完美演绎出这样的故事。从初选阶段开始,共和党内就已经互相揭发了特朗普妻子艳照、克鲁兹有多个情妇等猛料,而民主党一边也没忽略希拉里前总统丈夫在位时的“桃色丑闻”。
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早已收录了类似情节。最为熟知的要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其中“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上来叫爸爸的桥段,搁到现在,不禁让人恍若情景再现。
10月初,在第二场总统辩论48小时前,含有特朗普猥亵和侮辱女性的谈话录音被曝光。紧接着,辩论前两小时,特朗普召集了多位比尔·克林顿的绯闻女主角公开露面造势。辩论中,诸如“我只是说说,你老公更差劲”“你允许老公去做,事后还威胁女性”等不堪之言不绝于耳。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论说,总统选举辩论本该为大家呈现美国民主好的一面,但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辩论围绕着性侵犯、威胁、谎言等龌龊指控和对彼此的不屑而展开。
不仅如此,本届美国大选没有停留在打口水战上,在初选阶段多个城市爆发了支持者与反对者间的骚乱,一举演变成拳脚相加的“功夫片”。实际上,早在2008年美国大选时,麦凯恩与佩林的支持者和奥巴马阵营就出现过类似“充满敌意的集会”。而今,美国大选呈现出的画面是,一边是公开登上“拳击台”的政治互斗,一边是台下民众不满和愤怒的叫嚣。
今年有一个标志牌在美国畅销走红,牌子涂上了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蓝红两色,上面写着“所有人都糟透了,2016我们完蛋了”,这恐怕道出了不少美国人对大选的失望。及至投票,人们甚至更加担忧,一方若真拒绝大选结果,会不会引发混乱?
美联社上月一篇报道援引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民调说,四个美国人有三个人对这次选举感到失望,而且多数人还表示他们很气愤但却无能为力。纽约福德姆大学政治学教授克里斯蒂娜·格里尔说:“这是美国政治的新低谷。”
可以说,用黑幕来吸引眼球首先暴露出候选人缺乏认同。
《华盛顿邮报》11月1日发布的一项好感度调查显示,与众多政治人物、机构相比,希拉里和特朗普“负评”太多,所获好感度几乎垫底。不只是不受欢迎,法新社同日报道了哈里斯民意调查公司代表美国心理学会做的民调,结果显示总统候选人激烈的“互撕”,让一半以上美国人感到紧张。
既然不受欢迎,选举就变成不是举贤,而成了比不齐。希拉里“邮件门”持续发酵,不断有新的邮件被曝光,有不到投票不完结的势头,其中涉及的克林顿基金会调查更是引发司法部与联邦调查局的“战争”;另一边,自“录音门”曝光以来,接连有女性跳出来指控特朗普的“咸猪手”。本月初,一位曾匿名指控特朗普在其13岁时性侵她的女性委托律师公开讲述事件经过。
一个诚信被质疑,一个道德被拷问。面对这样一个选择题,路透/益普索今年一份调查显示,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的支持者,或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的支持者中,都有近一半表示他们主要是为了不让另外一方赢。
相互揭黑还反映出,美国两党如今已抛弃了曾经合作的模式,为了选票和利益日趋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能够引发争议的话题越来越成为两党总统竞选人,或是两党各自愿意充分利用的工具。
最明显的是今年两党的党代会。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不去重点讨论党内政策纲领,而是沉溺于人身攻击。“世界为特朗普感到不安”“希拉里该进监狱”等攻击性言论成为主旋律。
除了党争,还是党争。白宫与国会,本应在美国政治体系中扮演相互制衡并且相互合作的角色,但近些年来,在二者间的两党争斗愈发呈现水火不容之势。美国政治陷入“只要是你党提出的,我党就反对”的恶性循环。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指出,共和、民主两党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让人看到民主政治求同存异、建立共识的优点,而是对抗式政治的诸多弊端。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互相倾轧、刁难、抵制,以至抹黑、污蔑、诋毁,种种政党政治的弊端暴露无遗。
这种对抗性政治不仅催生黑幕,还因为党争而让联邦政府关门,公共政策和民众福祉沦为牺牲品。今年夏天,美国本土受到寨卡病毒侵袭。然而,政府关于寨卡紧急应对资金的拨款却迟迟没有落实,原因是白宫与国会疲于应付两党内斗,而延误了转向拨款。
美国一直自诩为西方民主的标杆,而现实是,被党争霸占的美国大选掉入了“选票政治”的魔咒,成为社会分裂与分化的根源。日本《经济学人》周刊说,民众对无法提供理想选项的两大政党感到幻灭,对既有政治、主流派政治感到强烈不信任。
被低估的负重飞行 | 2014-02-25 |
科学家揭秘睡眠为何有益记忆 | 2014-02-25 |
“颜色革命”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为何行不通? | 2014-02-25 |
不能在反恐大旗下藏私货 | 2014-02-25 |
桑德斯与美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 2014-02-25 |
美大选中“互黑”与“被黑”的闹剧 | 2014-02-25 |
欧洲的“墙” | 2014-02-25 |
西方选举民主的病症 | 2014-02-25 |
社交媒体“捧红”特朗普的隐忧 | 2014-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