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会议形式——它的议题一般年初就已确定,列入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它的与会人员充分体现广泛性,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相关部委负责人和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坐而谈;它的气氛充分体现协商精神,热烈而有序,与会者人人畅所欲言,时有争论与交锋;椭圆形的桌子不设主席台,各个与会者都能感受到平等。会议的名称叫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每次都是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2013年10月至今已举行46次,先后900余位委员和专家参与,其“坦诚、务实、民主”的风格让各界纷纷点赞。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全国政协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举,已成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有效平台,成为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阵地和品牌。
制度创新,协商民主探索纵深
2013年10月22日,经过反复酝酿和精心筹备,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金厅举行,议题是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就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议政建言。
人们发现,这场全新亮相的座谈会与政协以往的会不太一样:首先是高规格,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与会的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等十多位委员和学者都是议题领域内的权威;会议的开法却很接地气,与会者都能获得发言机会,畅所欲言,俞正声主席在听取发言中时有插话、询问,与大家一同探讨;有关部委负责人也积极与委员互动,现场回应关切。
高规格、真问题、说实话、重实效……从一开始,双周协商座谈会就具备了民主务实的基因。
在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俞正声主席开宗明义:“双周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要总结好、利用好其中的宝贵经验”“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对双周座谈会的继承和创新。”
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当时也有人叫“神仙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领袖共商国是、共同建设国家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后来,双周座谈会改为不定期举行,至1966年7月共举行了114次。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优良传统,得以接续和创新,再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正如名字所显示的差别,如今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更加突出协商议政。
协商民主,无疑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民主政治的高频词,从十八大报告首提,到三中全会部署,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论述,“协商民主”登堂入室,逐渐蔚为大观。有学者指出,协商民主或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突破的一条重要路径。
人民政协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如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新一届全国政协面临的重要任务。
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重要抓手,以协商为旨归精心设计的这种会议形式,渗透着浓浓的民主意味,在创新协商载体、增加协商密度、丰富协商内容、提高协商成效方面多所创见。
——大致每两周一次,每次邀请20人左右,5年下来就有近2000人次政协委员参与,政协协商密度陡升,效率不高的问题迎刃而解,曾经“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的说法成为历史,委员主体作用得到有效激发。
——协商议题大都提前确定,列入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而这份协商计划“规格”很高,经中央批准。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让协商机制得以确立。
——协商内容大为丰富,纵览历次座谈会议题,汽车尾气治理、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化解产能过剩、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快递条例制定……都是当前改革发展中十分重要、民众关心和舆论关注的话题,协商的及时性和时效性也大为增强。
——为确保协商成效,会前,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都要提前做大量扎实调研;会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与委员对话,直接听取意见;会后,座谈会上形成的重要成果都会书面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有效推动建言献策成果转化……
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中心,政协这个平台上的各种议政资源盘活了,全国政协还专门制定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使其成为一种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灵活有效的制度化协商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问题导向,协商平台结硕果
去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小巨人”姚明着实又火了一把,被媒体赞为参政议政的模范委员。
原来,姚明在一次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提出建议,把体育赛事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以鼓励企业参与体育产业。结果几个月后,国务院出台的一份关于体育产业的文件,采纳了这条建议。
双周协商座谈会之所以引起强大的社会反响,还在于它坚持问题导向,协商真问题,敢于建真言。而它聚焦问题的秘诀是6个字:“小切口、大视野”。
“题目小一点,讨论的问题集中一点。”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选题上,俞正声主席多次强调。他希望善于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翻检4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议题,其中大部分选题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相反有些出人意料得“小”,如“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建筑工人工伤维权”“《快递条例》的制定”等。但细细一想,这些小切口的背后,却是诸如化解落后产能、保障农民工权益、产业升级等大战略、大问题。
协商的魅力在一些需要协调利益的问题上,往往得到最鲜明的体现。也因此,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成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选题。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相关法律问题与对策”“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与风险”“规范城管执法”等,这些选题,要么是公众普遍关心却推行效果不明显的领域,要么是利益冲突明显的重大问题。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许多重大改革举措都会触及利益,政协的作用就是通过协商平台,让各种意见建议交流、碰撞,让不同利益群体达成共识,最终推动改革破题前行。
2014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600万辆,这个“600万”的数字,便来自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建议。
……
意见建议之所以引起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还直接反映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上,得益于全国政协注重建言成果的转化,及时上报信息。
这些成果无疑在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大有裨益。座谈会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平台,给决策和规划提供智慧和意见。
发扬民主,汇聚改革正能量
2014年1月9日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中国要不要大力发展核电?这个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座谈会上,与会者也分为两派。“挺核派”认为,核电是清洁能源,在雾霾日益严重、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反核派”则认为,核电站技术上并不成熟,应该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几位委员和专家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幕精彩的观点交锋。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王计回忆说,争到激烈处,主持会议的同志笑着维持秩序,“我们是只交锋,不争吵”。
这样的场面在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并不鲜见。由于每次会议时间有限,参会人员都踊跃争先发声,还可以随时插话、提出质疑,经常会因具体观点不同而争论起来,但最终增进了共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这正是双周协商座谈会始终坚持的民主态度。
为了就一个议题充分协商,座谈会的组织者在邀请参会人员时也颇费心思:必须是相关领域的代表人物,或是有研究有发言权的,既安排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也注意邀请一些观点对立、有代表性的专家参加。
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代表经过面对面沟通协商、交流交锋,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甚至误解,增进了共识,提出的意见建议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协商议政的实效。
双周协商座谈会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这样一条原则:“坚持广开言路、求同存异、民主协商、集思广益,鼓励各界别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这条原则被正式写入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在迄今为止的40多次会议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参加过双周会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在这个会上如果讲空话套话,通常会被“毫不留情”地打断,发言都是直奔主题,反映真实情况,直接提出批评和建议,会上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感觉很“过瘾”。
比如,在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李毅中就直言不讳:“化解过剩产能虽然经过了很多努力,坦率地讲,成效并不显著。”“对于产能绝对过剩的行业,再好的项目也不能再上了。”
在就“转基因农产品的机遇和风险”进行讨论时,全国政协常委武维华提出意见:“如果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上总是‘慢半拍’,经常是在媒体不一定准确的‘曝光’之后再被动跟进,无疑会加剧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质疑和认识上的混乱。”
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最终通过“商量”把所有人拧成一股绳。
更为重要的是,按一年20次左右双周协商座谈会计算,每年就给近400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供了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与政协领导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一届政协5年下来,绝大多数委员都将有机会参与其中。每位委员也不是一个人“战斗”,他的身后是所联系的界别群众。
因此,在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平台上,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生动实践,拓展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强大生命力,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更多正能量。(新华社记者吴晶晶、孙铁翔 人民日报记者刘维涛、李昌禹)
据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13-10-31 |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 2013-10-31 |
构建强大的改革发展统一战线 | 2013-10-31 |
科学决策重在落实 | 2013-10-31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凝心聚力 | 2013-10-31 |
中国梦:寻求共识最大公约数 | 2013-10-31 |
着眼大格局 把握大逻辑 凝心聚力谋改革 | 2013-10-31 |
站在新起点 凝聚新力量 实现新发展 | 2013-10-31 |
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 | 2013-10-31 |
互利共赢合作惠及中美和世界 | 2013-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