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旅游扶贫 助力全面小康
//www.workercn.cn2015-11-10来源: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
分享到: | 更多 |
反贫困、促扶贫是世界难题、千年挑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半。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每天生活费不足1.25(世行将其提高到1.9)美元的贫困人口降至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时不我待,形势逼人。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可持续的措施,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伟大而艰巨的扶贫攻坚征程中,我国旅游业能否有所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谋划,催促我们行动!
一、旅游扶贫: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扶贫开发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起来,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扶持等多样化的扶贫开发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人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然而,在众多的扶贫手段和形式中,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并未为很多人所了解。许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根本未将旅游与扶贫联系起来,有的甚至觉得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因而,长期以来旅游在扶贫中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基本上是被轻视的,有些地方、有些时候甚至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但是,现实呼唤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并充分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应当唤起全国旅游人参与并投身旅游扶贫的伟大事业!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一)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效率高、成本低。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实现国民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旅游渠道从先富起来的人群转移到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旅游扶贫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机制,突出优势也是市场机制。相对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为旅游扶贫的根基来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来自于活跃的市场机制,支撑来自于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从运行机制上避免了由于主观武断意志拉郎配式的扶贫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实践看,很多旅游扶贫点投资规模并不很大,不少就是将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房屋、田园稍加修葺即可成为旅游接待设施。我们在四川、贵州等西部一些地区了解到,简单改造一户10张床位的农家乐,只需要不到10万元的投入,但一天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不到两年即可收回成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许许多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旅游扶贫优势由此不断凸显。
(二)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还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种养殖业来说,旅游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旅游扶贫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从一产调整到三产,能使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而且能致富。在全国,通过开发旅游而脱贫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最近考察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口的白河乡芝麻南岸羌族村。几年前,这里的居民还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上生产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种点青稞等地产农作物,采用小生产方式。2009年灾后重建中,他们走下山来,开始依托靠近九寨沟的旅游区参与旅游公司从事旅游经营,6年间收入水平增长了近10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一举从贫困迈入小康,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年收入超过20万元,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当地农民深情地说,1949年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他们从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使他们一夜之间跨越数千年;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从千百年的贫困一步跨入小康,生产方式从小农生产直接进入现代化企业经营,也可谓一步跨越数千年!
(三)旅游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强、覆盖面宽。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 “一业兴、百业旺”。与许多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潜能。在一些贫困地区,全村“同吃旅游饭、同步奔小康”的现象屡见不鲜。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依托自身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由种田人均2000元左右增加到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肇兴村共开设农家餐馆39家,每天接待就餐4300多人次,客栈82家,客房1500余间,仅此两项就解决了近1000人就业。同时,村寨中还有300余人专门从事侗布生产,每年生产侗布3万余匹,仅侗族服装店就有9家,每人年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此外,村里还有蔬菜种植专业户28个、林下土鸡养殖专业户4个、生猪养殖专业户5个、本地山羊黄牛专业户19个,这些种养殖户的人均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是带动性、参与性最为广泛的扶贫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旅游扶贫、旅游致富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四)旅游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持续性强、返贫率低。大量事实说明,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素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困乏。“扶贫先扶智”。旅游扶贫不仅送来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文化素质和不同思想观念。人们的面对面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实施旅游扶贫,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夹带着一些负面的东西)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涌入偏远的贫困地区,使当地千百年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洗礼、冲刷、淘汰、瓦解和替代。就拿厕所来说,千百年来农村厕所“脏乱差”、随地大小便更是司空见惯。而发展旅游后,大家都自动改造厕所,明显地改变着传统的如厕习惯,逐步走向文明如厕。这就是旅游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比办多少次学习班、开多少次会、搞多少次运动都要管用。河南重渡沟村在旅游开发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赊欠贷款多,聚众赌博多,酗酒滋事多,信教的多”等“六多”现象十分突出,久治不愈。1999年重渡沟村开始了乡村旅游开发,依托重渡沟景区这一平台,家家户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村民的经济条件、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原来的“六多”变成了“六有”,即家家有宾馆,家家有经理,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10万以上存款,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旅游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利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与社会救助等帮扶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是贫困人群、贫困家庭用自身的辛苦劳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或将自家的房屋、土地、农副土特产品等自有资产向游客出租出售,依法取得收益,公平获得报酬,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救助,是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脱贫方式。旅游扶贫给群众带来广泛的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能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真正走出“等、靠、要”越扶越贫的怪圈、死圈,并在脱贫致富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自尊自强的意识。这对于贫困群众、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真正阻止了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六)旅游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与外出打工实现脱贫相比,旅游扶贫让贫困人群既不离乡又不离土,避免了土地荒废、产业空心、夫妻分居、劳燕分飞、“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扰社会的问题,是一种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不仅促进本民族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在新疆吐鲁番考察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时,我了解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推广双语学习很困难,花了不少力气,收效甚微。现在由于发展旅游,很多村民主动地学习汉语,有的还开始学起外语。这是因为这些村民通过旅游得到了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发展旅游,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呵护环境,因此,旅游扶贫是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扶贫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只有保护好、建设好生态才有旅游发展的根基,破坏了生态则一切归零。对自然和人文生态进行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利用,就是舍旅游之本,竭旅游之水。旅游扶贫,还可以让贫困乡村沉淀千年的文化和留存万年的生态穿越时空,串起百业,汇聚万众,激发出城乡亿万民众参与旅游发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热情。
(七)旅游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利于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给力世界和平。旅游扶贫,既是展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成就的窗口,也便于国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居民的交流,加深相互了解,这对世界和平也是有利的。对国人来说,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对境外游客而言,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乡村的机遇。这种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是普通的宣传所难以替代和企及的。
二、旅游+扶贫:开创我国旅游与扶贫的双赢格局
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融相盛。一方面,旅游可以为我国的扶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助推扶贫攻坚中,伟大的扶贫事业也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旅游扶贫既是旅游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旅游业新的发展空间;既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今年7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20年,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的17%。经过进一步深入调研,我们认为,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甚至有可能超额实现。一些省旅游扶贫占全部扶贫的比重超过20%。
从我国旅游促进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来看,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直接参与旅游经营。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直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极大地增加非农劳动收入从而脱贫致富。如河南滦县的重渡沟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4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万元,15年增长了60多倍。像这种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全国已经超过190万家,形成了10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劳务收入。据山东、陕西、福建、宁夏等省区测算,一个普通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平均每年可增收1-2万元。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亿人次,至少有超过3300万农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而受益。三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也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如广西大新县明仕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明仕香米”市场销售价达7元/公斤,火龙果可卖到10元/斤,仅消耗烤乳猪就超过3万只,羊上百只,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等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是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山区得益于“洋家乐”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农民农房出租均价达到每年每户3.5万元,最高7万元。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如陕西的梁家河村,与陕旅集团合作成立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村民就业110人,带动了164人脱贫致富,今年游客将达到60万人次,农民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在旅游以多种形式促进扶贫的同时,扶贫也有效拓展了旅游的发展空间。一是贫困地区是我国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之所在。据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却生态环境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二是贫困地区开发建成的新景区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已占到了整个旅游市场三分之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开发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将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业态更加多样、旅游内涵更加延展、旅游消费更加活跃,成为满足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新领域、新方向。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三是旅游扶贫为资本和资源的对接提供了新机遇。旅游扶贫让大量民间资本在广袤乡村大地找到了“婆家”,使贫困地区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既惠及外来企业,也惠及当地村民。如湖北鄂旅投公司,在湖北幕阜山贫困区重点投资了九宫山旅游景区,景区5年来接待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解决当地近千名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公司自身也得到壮大发展。四是旅游扶贫是旅游者接受国情教育的新方式。伟大的扶贫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旅游者通过到贫困地区旅游消费而成为扶贫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特别是通过身临其境的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广大青少年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加深了对贫困的感悟和理解,达到了寓教于游、寓学于游的效果,使贫困地区成为青少年学生接受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的“民间课堂”和“第二课堂”。
概而言之,旅游+扶贫既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旅游与扶贫这两大领域、两大事业达到高度重叠、相互促进、相盛相赢。
三、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开拓中国旅游扶贫新空间
在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旅游行业要积极融入大局,承担起历史责任,主动作为,善作善成,发挥好旅游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应有作用。
其一,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着眼,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扶贫攻坚的系列指示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关于推进扶贫开发的系列讲话精神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旅游扶贫事业作为我们这一代旅游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政治责任,放在心中、抓在手上。
要把旅游扶贫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纳入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像抓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建设一样,下决心抓好旅游扶贫工作。要把握好伟大而艰巨的扶贫征程给旅游扶贫带来的历史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相关能力建设,以更大气魄、更大担当、更有作为的态度,实施好国家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努力使全国17%-20%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如期实现脱贫。
其二,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因地制宜,理清旅游扶贫发展方向,注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适宜观光就发展观光,气候植被好的就发展度假。适宜搞山地运动就搞自驾车和运动探险旅游。有民俗资源的就发展民俗旅游等等,做到一村一特色,切实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防止一哄而起,跟风式、运动式、掠夺式、怪异式开发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大拆大建和以旅游开发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始终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要认真组织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动员全国100家甲级、200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机构为全国首批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搞好规划和项目策划。要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抓紧筛选出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明确工作范围和对象,把家底摸清,层层把账搞明白,分分类、排排队,集中精力扶贫攻坚。要建立旅游扶贫动态跟踪机制,在全国选择300个以上的典型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观测点,及时总结经验、分析解决存在问题,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
其三,夯实基础,改善旅游扶贫环境。贫困地区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困难,就是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实施旅游扶贫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要。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集中精力解决好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建档立卡旅游扶贫试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打包,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中。积极采用PPP模式、众筹等市场化方式推进旅游扶贫相关的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重点用于家庭旅馆、土特产超市、特色农业园等扶贫项目建设。抓住实施“厕所革命”的机遇,抓紧推进旅游扶贫村的厨厕改造,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适时启动旅游扶贫村垃圾污水整治专项行动。
其四,强化市场推广,推动贫困乡村成为旅游热点。实施旅游扶贫,如果没有客源市场的支撑,一切都将是画饼充饥。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搞好市场推广是决定旅游扶贫成效的第一关键因素。要发挥旅游部门引导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推广旅游扶贫作为市场开发的一大亮点。要开展好旅游扶贫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各地的形象宣传,集中宣传介绍旅游扶贫村情况,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引爆旅游消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扶贫。鼓励和支持旅游扶贫村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农事体验、节事节庆活动。国家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广工程(即近几年,每年推出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万名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万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要向旅游扶贫村倾斜。抓住深入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会,支持推动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旅游扶贫宣传营销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宣传推介旅游扶贫新成果、新亮点。
其五,加强培训,为旅游扶贫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到2020年要将全国6000多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骨干带头人分批培训一次。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抓实抓好。举全行业之力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旅游部门、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有计划地参与其中。确保在2020年前,将所有旅游扶贫村旅游从业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全面增强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后劲。
其六,整合力量,形成万众一心推动旅游扶贫强大合力。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实施旅游扶贫,更是需要上下联动、加强扶持、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加强领导,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在旅游扶贫村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等相关权益,提高贫困农民财产收益比重。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贷款、投资政策。要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给予优惠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引擎,带动贫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积极推进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旅游扶贫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通过搭建平台,支持社会各界参加旅游扶贫公益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和组织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发展。通过调动政府、大中小企业和社会力量,形成万众一心推进旅游扶贫的强大合力。
誓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旅游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全国旅游战线要发扬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的精神,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脚踏实地克难攻坚,全力开创旅游扶贫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旅游局局长 李金早)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时不我待,形势逼人。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采取更具针对性、更可持续的措施,确保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伟大而艰巨的扶贫攻坚征程中,我国旅游业能否有所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谋划,催促我们行动!
一、旅游扶贫:中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扶贫开发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开展起来,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了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扶持等多样化的扶贫开发格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共减少6.6亿贫困人口,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人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然而,在众多的扶贫手段和形式中,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并未为很多人所了解。许多人对旅游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根本未将旅游与扶贫联系起来,有的甚至觉得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因而,长期以来旅游在扶贫中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基本上是被轻视的,有些地方、有些时候甚至实际上是被忽视的。但是,现实呼唤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旅游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并充分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应当唤起全国旅游人参与并投身旅游扶贫的伟大事业!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一)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效率高、成本低。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先发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实现国民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将财富通过旅游渠道从先富起来的人群转移到贫困人群,实现先富带后富。旅游扶贫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机制,突出优势也是市场机制。相对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在旅游扶贫中,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特别是社会成本低。因为旅游扶贫的根基来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来自于活跃的市场机制,支撑来自于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从运行机制上避免了由于主观武断意志拉郎配式的扶贫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实践看,很多旅游扶贫点投资规模并不很大,不少就是将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房屋、田园稍加修葺即可成为旅游接待设施。我们在四川、贵州等西部一些地区了解到,简单改造一户10张床位的农家乐,只需要不到10万元的投入,但一天经营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不到两年即可收回成本。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许许多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旅游扶贫优势由此不断凸显。
(二)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还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状态,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就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种养殖业来说,旅游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旅游扶贫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从一产调整到三产,能使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而且能致富。在全国,通过开发旅游而脱贫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最近考察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口的白河乡芝麻南岸羌族村。几年前,这里的居民还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上生产生活,唯一的收入是种点青稞等地产农作物,采用小生产方式。2009年灾后重建中,他们走下山来,开始依托靠近九寨沟的旅游区参与旅游公司从事旅游经营,6年间收入水平增长了近10倍,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一举从贫困迈入小康,部分农家乐经营户的年收入超过20万元,这在几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当地农民深情地说,1949年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他们从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使他们一夜之间跨越数千年;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从千百年的贫困一步跨入小康,生产方式从小农生产直接进入现代化企业经营,也可谓一步跨越数千年!
(三)旅游扶贫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强、覆盖面宽。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 “一业兴、百业旺”。与许多产业相比,旅游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潜能。在一些贫困地区,全村“同吃旅游饭、同步奔小康”的现象屡见不鲜。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村依托自身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由种田人均2000元左右增加到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肇兴村共开设农家餐馆39家,每天接待就餐4300多人次,客栈82家,客房1500余间,仅此两项就解决了近1000人就业。同时,村寨中还有300余人专门从事侗布生产,每年生产侗布3万余匹,仅侗族服装店就有9家,每人年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此外,村里还有蔬菜种植专业户28个、林下土鸡养殖专业户4个、生猪养殖专业户5个、本地山羊黄牛专业户19个,这些种养殖户的人均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是带动性、参与性最为广泛的扶贫方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旅游扶贫、旅游致富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四)旅游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持续性强、返贫率低。大量事实说明,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素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困乏。“扶贫先扶智”。旅游扶贫不仅送来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文化素质和不同思想观念。人们的面对面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实施旅游扶贫,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夹带着一些负面的东西)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涌入偏远的贫困地区,使当地千百年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洗礼、冲刷、淘汰、瓦解和替代。就拿厕所来说,千百年来农村厕所“脏乱差”、随地大小便更是司空见惯。而发展旅游后,大家都自动改造厕所,明显地改变着传统的如厕习惯,逐步走向文明如厕。这就是旅游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比办多少次学习班、开多少次会、搞多少次运动都要管用。河南重渡沟村在旅游开发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赊欠贷款多,聚众赌博多,酗酒滋事多,信教的多”等“六多”现象十分突出,久治不愈。1999年重渡沟村开始了乡村旅游开发,依托重渡沟景区这一平台,家家户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村民的经济条件、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原来的“六多”变成了“六有”,即家家有宾馆,家家有经理,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10万以上存款,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旅游扶贫是富有尊严的扶贫,利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与社会救助等帮扶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是贫困人群、贫困家庭用自身的辛苦劳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或将自家的房屋、土地、农副土特产品等自有资产向游客出租出售,依法取得收益,公平获得报酬,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救助,是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脱贫方式。旅游扶贫给群众带来广泛的发展和人生出彩的机会,能真正让贫困群众有参与感、成就感、尊严感,真正走出“等、靠、要”越扶越贫的怪圈、死圈,并在脱贫致富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自尊自强的意识。这对于贫困群众、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脱贫,不返贫,真正阻止了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六)旅游扶贫是促进和谐的扶贫,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与外出打工实现脱贫相比,旅游扶贫让贫困人群既不离乡又不离土,避免了土地荒废、产业空心、夫妻分居、劳燕分飞、“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扰社会的问题,是一种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扶贫方式。旅游扶贫不仅促进本民族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在新疆吐鲁番考察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时,我了解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推广双语学习很困难,花了不少力气,收效甚微。现在由于发展旅游,很多村民主动地学习汉语,有的还开始学起外语。这是因为这些村民通过旅游得到了实惠,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深刻道理。发展旅游,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呵护环境,因此,旅游扶贫是资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扶贫开发方式,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只有保护好、建设好生态才有旅游发展的根基,破坏了生态则一切归零。对自然和人文生态进行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利用,就是舍旅游之本,竭旅游之水。旅游扶贫,还可以让贫困乡村沉淀千年的文化和留存万年的生态穿越时空,串起百业,汇聚万众,激发出城乡亿万民众参与旅游发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热情。
(七)旅游扶贫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利于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给力世界和平。旅游扶贫,既是展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成就的窗口,也便于国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居民的交流,加深相互了解,这对世界和平也是有利的。对国人来说,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对境外游客而言,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乡村的机遇。这种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是普通的宣传所难以替代和企及的。
二、旅游+扶贫:开创我国旅游与扶贫的双赢格局
旅游扶贫是包容性、交融式扶贫,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融相盛。一方面,旅游可以为我国的扶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在助推扶贫攻坚中,伟大的扶贫事业也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旅游扶贫既是旅游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旅游业新的发展空间;既是扶贫攻坚的重点,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今年7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到2020年,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约占全国7017万贫困人口的17%。经过进一步深入调研,我们认为,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甚至有可能超额实现。一些省旅游扶贫占全部扶贫的比重超过20%。
从我国旅游促进扶贫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来看,旅游促进扶贫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直接参与旅游经营。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直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极大地增加非农劳动收入从而脱贫致富。如河南滦县的重渡沟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400多元增长到2014年的2.75万元,15年增长了60多倍。像这种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全国已经超过190万家,形成了10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劳务收入。据山东、陕西、福建、宁夏等省区测算,一个普通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平均每年可增收1-2万元。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亿人次,至少有超过3300万农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而受益。三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也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如广西大新县明仕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明仕香米”市场销售价达7元/公斤,火龙果可卖到10元/斤,仅消耗烤乳猪就超过3万只,羊上百只,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等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是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山区得益于“洋家乐”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农民农房出租均价达到每年每户3.5万元,最高7万元。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如陕西的梁家河村,与陕旅集团合作成立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解决村民就业110人,带动了164人脱贫致富,今年游客将达到60万人次,农民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在旅游以多种形式促进扶贫的同时,扶贫也有效拓展了旅游的发展空间。一是贫困地区是我国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之所在。据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却生态环境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二是贫困地区开发建成的新景区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已占到了整个旅游市场三分之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开发形成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将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业态更加多样、旅游内涵更加延展、旅游消费更加活跃,成为满足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新领域、新方向。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乡村旅游将接待国内外游客有望突破60亿人次。三是旅游扶贫为资本和资源的对接提供了新机遇。旅游扶贫让大量民间资本在广袤乡村大地找到了“婆家”,使贫困地区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既惠及外来企业,也惠及当地村民。如湖北鄂旅投公司,在湖北幕阜山贫困区重点投资了九宫山旅游景区,景区5年来接待人数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解决当地近千名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公司自身也得到壮大发展。四是旅游扶贫是旅游者接受国情教育的新方式。伟大的扶贫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旅游者通过到贫困地区旅游消费而成为扶贫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特别是通过身临其境的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广大青少年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加深了对贫困的感悟和理解,达到了寓教于游、寓学于游的效果,使贫困地区成为青少年学生接受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的“民间课堂”和“第二课堂”。
概而言之,旅游+扶贫既是中国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旅游与扶贫这两大领域、两大事业达到高度重叠、相互促进、相盛相赢。
三、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开拓中国旅游扶贫新空间
在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旅游行业要积极融入大局,承担起历史责任,主动作为,善作善成,发挥好旅游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应有作用。
其一,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着眼,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扶贫攻坚的系列指示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关于推进扶贫开发的系列讲话精神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旅游扶贫事业作为我们这一代旅游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政治责任,放在心中、抓在手上。
要把旅游扶贫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纳入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措施,像抓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建设一样,下决心抓好旅游扶贫工作。要把握好伟大而艰巨的扶贫征程给旅游扶贫带来的历史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加强相关能力建设,以更大气魄、更大担当、更有作为的态度,实施好国家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努力使全国17%-20%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扶贫如期实现脱贫。
其二,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扶贫。因地制宜,理清旅游扶贫发展方向,注意引导贫困村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适宜观光就发展观光,气候植被好的就发展度假。适宜搞山地运动就搞自驾车和运动探险旅游。有民俗资源的就发展民俗旅游等等,做到一村一特色,切实防止照猫画虎、千村一面。防止一哄而起,跟风式、运动式、掠夺式、怪异式开发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坚持地方性、坚守乡村味、筑牢田园梦,防止大拆大建和以旅游开发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防止破坏村庄原有机理和整体风貌的破坏性开发,使旅游扶贫开发始终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互促进。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要认真组织开展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动员全国100家甲级、200家乙级旅游规划资质机构为全国首批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搞好规划和项目策划。要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抓紧筛选出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明确工作范围和对象,把家底摸清,层层把账搞明白,分分类、排排队,集中精力扶贫攻坚。要建立旅游扶贫动态跟踪机制,在全国选择300个以上的典型贫困村作为旅游扶贫观测点,及时总结经验、分析解决存在问题,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
其三,夯实基础,改善旅游扶贫环境。贫困地区面临的很重要的一个困难,就是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实施旅游扶贫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要。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集中精力解决好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建档立卡旅游扶贫试点村的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打包,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中。积极采用PPP模式、众筹等市场化方式推进旅游扶贫相关的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重点用于家庭旅馆、土特产超市、特色农业园等扶贫项目建设。抓住实施“厕所革命”的机遇,抓紧推进旅游扶贫村的厨厕改造,条件成熟的地方要适时启动旅游扶贫村垃圾污水整治专项行动。
其四,强化市场推广,推动贫困乡村成为旅游热点。实施旅游扶贫,如果没有客源市场的支撑,一切都将是画饼充饥。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搞好市场推广是决定旅游扶贫成效的第一关键因素。要发挥旅游部门引导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推广旅游扶贫作为市场开发的一大亮点。要开展好旅游扶贫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各地的形象宣传,集中宣传介绍旅游扶贫村情况,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引爆旅游消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扶贫。鼓励和支持旅游扶贫村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农事体验、节事节庆活动。国家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广工程(即近几年,每年推出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万名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万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要向旅游扶贫村倾斜。抓住深入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会,支持推动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旅游扶贫宣传营销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宣传推介旅游扶贫新成果、新亮点。
其五,加强培训,为旅游扶贫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到2020年要将全国6000多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骨干带头人分批培训一次。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抓实抓好。举全行业之力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旅游部门、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有计划地参与其中。确保在2020年前,将所有旅游扶贫村旅游从业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全面增强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后劲。
其六,整合力量,形成万众一心推动旅游扶贫强大合力。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方方面面。实施旅游扶贫,更是需要上下联动、加强扶持、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加强领导,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在旅游扶贫村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等相关权益,提高贫困农民财产收益比重。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贷款、投资政策。要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给予优惠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引擎,带动贫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积极推进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与旅游扶贫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通过搭建平台,支持社会各界参加旅游扶贫公益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和组织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发展。通过调动政府、大中小企业和社会力量,形成万众一心推进旅游扶贫的强大合力。
誓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旅游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全国旅游战线要发扬主动作为、奋发向上的精神,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脚踏实地克难攻坚,全力开创旅游扶贫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旅游局局长 李金早)
编辑:施琰
贵州:拓展扶贫新领域发展乡村旅游 实现农... | 2011-05-23 |
四川藏区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2011-05-23 |
旅游扶贫发力让乡村美景成拉动脱贫绿色“黑... | 2011-05-23 |
强卫:像抓工业化城镇化那样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 2011-05-23 |
李金早: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 | 2011-05-23 |
全国旅游扶贫工程现场会在四川召开 | 2011-05-23 |
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 迎接中国“旅游+”... | 2011-05-23 |
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 推动我国向旅游... | 2011-05-23 |
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推动我国从旅游大... | 2011-05-23 |
实施旅游扶贫 助力全面小康 | 2011-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