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1925年出生的陈文祯,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一生致力于妇幼保健事业,是1000多个试管婴儿的“外婆”,被人们誉为“送子观音”。
“不下去,哪来的第一手资料”
1949年,陈文祯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医生一当就是61年。在陈文祯的记忆中,为农村妇女治疗“两病”(子宫脱垂、尿瘘)是她曾经承担过的一项艰巨任务。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妇女几乎都是在家里生产,很多人为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痛苦一生。”1978年,在卫生部开展彻底防治全国女性“两病”工作过程中,陈文祯受命担任福建省防治协作组组长。接到任务后,她立刻带着2名医生和2名护士赶赴农村。
陈文祯回忆说:“经过摸底,当时在一个县就要做200例左右的尿瘘修补手术。”她清楚地记得,在闽南,一位治愈后的尿瘘患者再次穿上了自己出嫁时穿过的红裙子,还放鞭炮表示庆祝。“你知道我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喜悦吗?再辛苦也不觉得是辛苦了。”在陈文祯的参与和指导下,福建全省共查出子宫脱垂31750例,治疗26616例,治愈率为83.83%.查出尿瘘1259例,进行尿瘘修补手术治疗1060例,治愈率达86.32%.福建省防治全国女性“两病”工作按期完成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验收标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
1989年-1999年,陈文祯组织了《防治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的研究》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刘青闽说,10年间,她和陈文祯一起到过惠安、连江、霞浦、屏南等许多交通不便的山区县。那时,陈文祯已经年近古稀,还是在职院长,可每次下乡,她总是提前安排好工作,尽量参加。“我们总是劝她不要亲自下去,在院里指挥就行,可她总是说'不下去,哪来的第一手资料,怎么知道农村妇幼人员需要什么'.在山区经常要爬山、下坡,她的膝关节疼痛得不能弯曲,可她还是坚持下来。回到住地,往往天都黑了,但陈老又精神抖擞地给那些慕名而来的妇女看病看到大半夜,我们这些陪在边上的年轻人都困得直打哈欠,但她还是耐心地询问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仔细地进行检查。”刘青闽回忆说,到屏南县时,课题已经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课题经费很充足,完全有条件住宾馆。可是在屏南县的2年里,课题组每次去都住在县妇幼保健所,3个人一间房,冬天时寒风不断从门窗缝隙钻进来,吃饭则是自己开伙,请人做饭。陈文祯用项目经费给项目县试点乡每个接生员发了一套听诊器、血压计和聚血盆,还买了产床和医疗设备,送给遭洪灾的建阳县乡镇卫生院。
“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
在陈文祯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水晶相框,相片上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就是福建省第一对试管婴儿,如今他们已经12岁了。陈文祯告诉记者,俩孩子都管她叫外婆,还常来看她。
陈文祯踏上“试管婴儿”的探索之路时,已有72岁高龄。曾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的罗美瑜是福建省首例试管婴儿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陈文祯相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她回忆说,1997年,早就退居二线的陈文祯报名参加了中山大学医学院举办的辅助生殖研究培训班,每天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认真做笔记,晚上回到宿舍就开始整理笔记、复习,第二天再去请教和自己女儿年龄差不多的老师。“她常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学习回来后,陈文祯便牵头在医院成立了辅助生殖技术研究室。起初,研究室仅有一个实验室,一个手术室和2名毫无经验的工作人员,设备也仅有一台显微镜,一架培养箱和一台离心机。一个操作过程,往往要反反复复地操作数十遍。在经历了17次失败后,1999年1月5日,该省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随后,该省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首例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试管婴儿(俗称“第二代试管婴儿”)、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不用药物刺激卵试管婴儿等相继出世,该院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也提升至44.5%.如今,陈文祯已经有了1000多位“外孙”。她告诉记者,今后,自己还要努力对“胚胎种植前的遗传学诊断技术”(俗称“第三代试管婴儿”)进行深入研究。
“病人需要我,我为什么不去工作”
2007年,82岁的陈文祯患上严重的血液病。护理过她的护士说,陈老当时身上满是大块的淤青,双腿肿到正常的两倍粗。与此同时,相伴几十年的老伴也撒手离去。大家都说,病得这么重,年轻人都挨不过去。但最终,陈文祯还是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2009年,陈文祯出院了,但这场重病也让她留下了很多后遗症——骨质疏松、胸椎骨折,连动都不能动。她开始顽强地进行康复训练,并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只要我能够借助别人的力量走上20级台阶,我就能回去上班了。”2010年2月,尚未完全康复的陈文祯回到医院上班,并开始看门诊。当她得知来找她看病的患者很多时,她逐渐把每周1次的门诊增加到每周3次,每次接诊的病人数也从开始的3个增加到如今的十几个。
每到出门诊的日子,陈文祯总是习惯性地提前来到诊室,尽量先看几个没有预约上的老病号,下班的时间也往往延迟到12点以后,这样做是为了把当天来找她的病人都看完。她对每位患者接待的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对病人的态度也总是一贯的耐心细致。
陈文祯的家人和同事都劝她待在家里安度晚年,但她却总是说:“病人需要我,我为什么不回去工作呢?只要我努力,就还能为病人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