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 中工网
 

当前位置:中工网时政频道2014地方两会-正文
浙人大代表呼吁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造血”功能(图)
//www.workercn.cn2014-01-2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温州代表团的少数民族代表在会场合影。 张茵 摄

  中新网杭州1月20日电 (记者 张茵 见习记者 张骏 实习生 朱春燕)当雾霾笼罩浙江多数地区时,浙江省人大代表、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的家乡,温州泰顺蓝天白云的日子还不是奢求,只是,经济发展落后笼罩在蓝学许的心头,不比雾霾轻。“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真正致富和发展,必须改变思路,由向其“输血”扶贫向挖掘自身发展潜力转变,提高“造血”功能,变被动扶贫为主动发展致富。”蓝学许如是说。

  浙江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省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该省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21.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6.6万人;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据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消息,近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该省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基本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作为浙江少数民族的一员,浙江省人大代表、蓝学许对此深有感触。

  “浙江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基本还生活在平均线以下,特别在欠发达县还有逐年拉大差距之趋势。”

  回顾以往,蓝学许发现,各级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并不少,但他从实际经验发现,“仅仅靠上面补助的几十万块钱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

  “而民族乡村基本上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蓝学许以家乡泰顺为例,“以前留下来的特色建筑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把这些资源能保护起来,开发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村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少数民族乡村大多地处山区,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奇特,同时具有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奇特的民族村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但民族地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低,生态环境良好,还有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产生了吸引旅游者的神秘性,“这些特性为建设民族特色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充分的优势条件。”

  “当前,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蓝学许说,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有效、受益面最广,最具可行性的一条途径。

  在蓝学许看来,以前政府直接拨款的帮扶方式确实有效帮助了少数名族,但这治标不治本,“如果以项目来带动发展,整个环境变了,就像有了自己的造血功能。”蓝学许笑着说。

  环境怎么变?蓝学许认为,回到本真才是最好的,“把畲族文化挖掘出来,以前畲族人都是以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文化,但现在这些文化都已经丢失了,我们希望能把他们都找回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