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院”将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这个项目是在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石晓辉带队的测试技术研究所多年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的。
石晓辉带领的团队在进行检测分析。(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技术及智能装备领域,该研究所曾获得重庆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多项奖励。
建立政产学研联合攻关创新模式
11月17日,在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智能检测与装备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石晓辉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调试一款动力总成测试装置。
“团队现在有10多位教师、150余名研究生,还有100多名企业工程师。”石晓辉介绍,学校与长安、上汽、广汽等多家企业联合攻关,一年可以出三四十种技术产品。
借鉴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政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石晓辉牵头组建了重庆清研理工创新中心。该中心包括设立在学校内的清研理工创业谷、高新区发展中试基地、位于科学城的科技园,层层孵化创新团队和企业。
这种模式成效显著。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检测公司、重庆清研理工汽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都是从创业谷孵化出来的,目前已分别建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平台或汽车零部件电磁兼容检测及分析服务平台等。
率先研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团队突破了高速驱动与动态控制、智能诊断与故障预测等系列关键技术。如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最高转速达到每分钟2万转的新能源汽车高速试验台(以下简称试验台)等高端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由于新能源汽车需要高速电驱动系统,从10年多年前开始,团队就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将每分钟9000转的试验台提升到每分钟16000转,再提升到现在的每分钟2万转。
石晓辉介绍,高速试验台对系统的响应速度、机械、电子等零部件都有很高要求。团队的优势在于,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手,先确定理论方向,再按照技术路线突破;最后做成产品推向市场,这就少走了弯路。
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
目前,团队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长安、广汽、上汽等国内外60余家单位。几年前,一家汽车企业为厂里20多条生产线购买了国外的检测设备,但生产线不能正常运行。
团队不仅加班加点攻关技术难题,将设备调配好,还花了两三年时间,自主研发出智能诊断和检测设备,取代了国外产品。这一条国外检测设备的生产线大约需要1500万元,团队研发的设备只需要几百万元,为这家企业节约了上亿元的资金。
据悉,该团队还和广汽、北汽等企业合作,在自动变速器等领域,解决了一些被国外“卡脖子”技术难题。石晓辉表示,未来,重理工还将继续在新能源汽车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做好研究和服务工作。(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