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正月新春,恰逢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科技局、科技协会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记者跟随他们一路东行,来到了因生产大馒头而远近闻名的王哥庄。
走进这个群山环抱、碧海相拥的小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缤纷的“王哥庄大馒头”广告招牌,每个馒头作坊门前还展示着大大小小的礼盒,家家户户的灶台上也是热气腾腾、馒头飘香,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王哥庄大馒头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但像这样产业化发展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崂山区科协主席、科技局副局长赵敏对记者说,“王哥庄的馒头选用新鲜面粉和甘甜的崂山泉水,手工揉、大锅蒸,吃起来有嚼劲,有自然的麦香,一直是当地比较有名的特色面食。”为了帮助当地村民搞好生产、做大品牌,崂山区科协近几年来一直实施“科普惠农工程”,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送技术、搞培训,帮助改进馒头生产工艺、规范卫生管理,增强品牌竞争力。
说起王哥庄大馒头的发展,还离不开一位带头人——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会长刘竹莲。刘竹莲的馒头加工厂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当街是一家不大的超市,除了花样齐全的馒头,还摆卖海产品和崂山蘑等当地的农副产品。
刘竹莲介绍说:“我过去是妇代会主任,看到村里很多妇女没事做,就想带着大伙儿,把‘王哥庄大馒头’这个牌子做起来。在政府支持下,2006年我牵头成立了王哥庄大馒头协会,带动了当地380多户、3000多人就业,同时也打响了‘王哥庄大馒头’品牌。现在产品不但常年在青岛各大超市销售,还出口到了美国、日本和韩国。”据了解,2013年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2.6万余元,比全区农民人均水平多出8000多元。
“王哥庄馒头的面塑也是一项传统技艺,2010年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还被评为崂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竹莲指着一个个大馒头说:“这是‘枣山’馒头,寓意是步步登高;这是‘神龙’馒头,过去老百姓都把它放在粮仓里,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粮满仓……”
(本报青岛2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朱 楠 刘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