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南体的实践
南体的教学、训练、科研队伍融为一体,15位奥运冠军大多在教学体系中就读成长,“高校办运动队”的尝试收到效果
其实,仅就社会影响而言,不要说在全国范围内,即便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体育院校中,南体也谈不上声名在外。此番巴赫带领40多位奥委会委员浩浩荡荡造访南体,有契合青奥会理念的考量,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南体在体教一体方面的确做出了特色。
说起南体最突出的特色,非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莫属。也就是说,南体既有高水平运动队,又有自己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每届奥运会后,国内体育院校往往以自己的学校培养了多少冠军作为名片向外宣传,而南体人尤为自豪的是,这些年南体培养的15位奥运冠军大多是从小在南体的教学体系中就读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等运动员拿了奥运冠军后再给运动员送上一个大学生的名分。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是,2008年8月12日,黄旭、陈若琳、仲满3位江苏南通籍选手在北京奥运会上同日夺冠,而这3个人都是从小就读成长于南体教育体系。
事实上,南京体院的运动队、教学队伍、科研队伍融为一体,并非刻意为之,更多则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据学院知情人介绍,教学、训练、科研这3支队伍在一个院子里也不是天生就水乳交融的,最初也曾经发生过互扎篱笆的事情,但经过时间磨合三者越来越感受到融为一体的便捷与高效。时至今日,南体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已成区别其他体育院校的标签。
对于南体的实践,南体院长张雄曾撰文总结:“在现行体制下,国民教育与竞技训练分属两个不同行业,互不统属,运行机制也有较大差异,继续沿袭原有的竞技人才培养方式,势必继续以牺牲运动员的教育机会为代价,则多年来亟待解决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问题仍将维持‘无解’的状态……南京体育学院现行的竞技人才培养方式远未臻于完善,其特色更多来自于历史渊源,但从现实体制层面上看,由于所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这就为推进竞技人才培养的下一步探索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也为今后顺应时代潮流、深化‘高校办运动队’的尝试奠定了实践基础。”
传承与发展
南体将体育与教育融合,突出体育的教育作用,其体教一体理念的发展、推广值得期待
在南京青奥会上,处处可见文化教育与竞赛的融合,南京青奥会与世界“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参与共享和交流融合的理念广为人知。南京青奥会举办期间,身处大多由南体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运行团队和志愿者队伍中,你会感觉这样一个青春的盛会对于南体师生来说,既是一次光荣使命,也更像一堂课外作业。
原中国网球队总教练蒋宏伟现任南体副院长,忙于青奥会网球赛事运转的他抽空和记者聊了起来:“南体的校园资源太好了,我们在原先的荒地上建起了多片可以涵盖四大满贯赛事场地类型的网球场地。这些场地成为今后组织青少年培训和青少年比赛的依托。有了这些场地和南体的教学资源,今后就能更好地与国际网球界交流,进而更深入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网球发展之路。而对于南体来说,增加教学、训练、科研中的网球方面的内容,对拓展南体的办学范围、增强南体的办学特色都不无裨益。”而弘扬奥林匹克的教育功能,突出体育对健全青年人格的作用,意义更为深远。
毫无疑问,南体正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求新求变。但各种变革变动之中,始终不变的是训练、教学、科研的三位一体。而对于南体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上个世纪末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曾来南体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南体模式”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因此尚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探索和完善。而在此后的2006年和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也曾组织探讨南体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学业与成绩两不误问题。
时至今日,南体体教一体发展路径所蕴含的独特价值,非但未随时空变迁而流失,反倒愈加凸显。南体未来的发展路径能否走得更快、更稳、更顺,我们充满期待。(李中文 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