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书店,正在翻阅《流浪地球》的男孩。
“星之所在”科幻书店的科幻迷护照,内有近百位中国科幻作家与研究者的签证(名)页。
今年贺岁档,两部由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截至2月20日,《疯狂的外星人》票房已达到2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更是超过了40亿元人民币。
在2019年被定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同时,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再次被讨论:在综合书店,科幻文学是绝对的小众,专业的科幻书店在国内也仅有四五家;在科幻迷聚集的高校,阅读、观影、创作是“技术控”们的日常操作;国内唯一科幻专业的博士生们,则期待成为科幻文学的播种者。
即使鲜少走进镁光灯下,这些从业者、爱好者与研究者,仍在尽力守护这方能让想象力的种子开花的土壤。
专门书店
国内仅有四五家
“科幻文学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或者说大家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个门类,同时因为科幻爱好者比较分散,对实体书店来说不是很大的人群,又需要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好选书,所以普通书店不太愿意做分类推荐,会觉得不划算。这也是我们专业科幻书店的优势和特长。”
李一是“星之所在”科幻书店的掌柜——2008年,年近而立的李一辞去了外企的高薪工作,抱着“一辈子总要做点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想法,在淘宝上开办了这家科幻书店。
由于科幻文学的小众性,“星之所在”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初创时期:“最开始的一个月收入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店铺管理、进货、客服、包装都是我一个人。刚开店那会儿,一个人坐公交去北京西站提6大箱书,带的行李小拖车压坏了,只能一次抱两箱到公交车站,舍不得打车就继续坐公交回去。”
研究包装、精心选书、与科幻迷建立深度关系……如今,“星之所在”科幻书店是淘宝上唯一的5皇冠幻想主题书店,在科幻迷中拥有很高的知晓度,“很多科幻迷会说有了个自己的店。”
李一介绍,国内科幻书店只有四五家,比如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书店、赛凡科幻书店、次元书馆等。“在国外这种书店也不多,科幻这个爱好还是相对小众的。”李一说,近年来对中国科幻文学推动最大的事情是《三体》获得雨果奖,在那之后买科幻的人明显变多,家长给孩子买科幻小说、老师要求学生读科幻小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见了:“这次《流浪地球》电影的上映和票房大爆发是又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推动,最近这半个月与《流浪地球》相关的图书和周边产品的浏览和购买量都明显排在店铺的最前面。”
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李一信心满满,“原创的作者和小说每年都会出现不少。科幻是面向未来的,在一个国家欣欣向荣的时候,这种面向未来的文学类型一定是会随之发展的。”
唯一科幻专业
最重要的贡献是培养了“想象力”
即便是在《流浪地球》大热的今天,大学里设置“科幻专业”听起来也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全世界的大学中只有极少数大学有科幻方向的课程,而中国唯一一个科幻专业就在北京。
肖汉从小学开始阅读《科幻世界》,看到了刘慈欣的《地球大炮》后一发而不可收:中学,选了文科;本科,读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考入北师大,拜在国内最知名科幻学者吴岩门下。
进入科幻圈后,肖汉发现,科幻的想象力没有极限,中国科幻的圈子却很小:“中国的科幻作家,有作品、叫得上名字的大概不足50人。研究科幻的学者,数量只有科幻作家的一半。所以,整个中国科幻文学圈子,也不到100人,说小众,一点也不过分。”
肖汉解释,科幻文学的门槛稍高一点,需要较强想象力和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科幻文学的大门是敞开的,现在中国的科幻作家群体中,刘慈欣是工程师,韩松是新华社记者,几乎没有纯科班出身的。
“科幻文学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想象力上的可能,而不是知识上的完全精确。科幻作家不需要是宇航员或者天文学家。比如写一部关于火星的作品,你只需要了解火星的基本常识,就可以在这基础上生发和推导,随之产生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想象力’才是科幻文学创作者的必备素质。”肖汉说,科幻文学的知识储备甚至不局限于理科,“像著名的科幻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纯社会学的科幻”。
《流浪地球》热映,肖汉说,这一天科幻圈已经期待很久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力和文字,转化成电影,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特效等很多人共同努力。就像我小时候通过杂志接触科幻一样,现在的孩子可能通过电影接触科幻,这是我们电影工业发展到现在水到渠成的事。培养中国的科幻文化,为那些极具想象力的种子,提供丰厚的土壤。”
大学生科幻协会
读书、影评、创作
忙得不亦乐乎
大学生群体是科幻迷的中坚力量,在刚刚开学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生科幻协会(以下简称科幻协会)即将迎来春季招新,协会团支书尹航告诉记者,春季招新一般会增加30多个会员,秋季招新一般会新增80到100个会员,在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中处于前30%。科幻迷熟知的青年作家陈楸帆、夏笳都曾是科幻协会的会员。
“协会会员中人数最多的是物理学院的同学,大家会讨论很多硬科幻的东西,比如最近就在讨论电影《流浪地球》里加速器的原理,大家还是比较严谨的。”尹航介绍,这些“技术控”爱好者的文笔都还不错,大家会经常在一起写科幻故事,上个学期,他们就和清华大学科幻协会共同举办了一个微小说大赛,“我们相互以隔壁为基准,通过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有一些大神写得很好,还有一些美工方面比较好的同学,会给这些故事配插图。”
科幻协会还有着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位于北大理科实验室里,藏有300余册中外科幻书籍和800余本期刊,这些书籍都是往届会员捐赠或协会购买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借阅。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协会还把这些书籍扫描了电子版上传至豆瓣,每月会开展一到两次读书会,会员围绕近期阅读的科幻作品展开讨论。观看科幻电影也是协会的常规活动,放映的都是经过协会精心挑选的科幻电影。
“大家平时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每次放映电影时一般会来10至20人,但是电影结束后,大家在教室里的讨论非常尽兴,不管是电影剧情还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大家都能挖掘很多。在这种讨论中丰富了自己,也增进了友谊。”尹航笑着说。
尹航透露,来北大科幻协会讲座的大咖们也不少,现在图书馆里就躺着一本刘慈欣亲笔签名的书,那是大刘来讲座时带来的礼物。
综合书店
科幻小说仍小众
但关注度明显上升
在王府井书店,初版于2017年5月的《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集》赶上了电影的东风,在本月刚刚加印,摆在了四楼中国文学区的推荐位上。半个小时内,有五名小朋友、年轻女性驻足翻阅。记者了解到,他们都看过电影,所以对同名小说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担心看不懂其中的科学细节,最终只有一名读者购买了这本作品集。相比之下,同样放在推荐位的《法医秦明》《河神》等小说,翻阅率和购买率都更高。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看到刘慈欣作品《三体》系列三部曲都进入了2019年1月文艺类图书排行榜前30。一名正席地而坐阅读刘慈欣作品集《超新星纪元》的男孩说,看过电影之后他开始对科幻小说感兴趣,正打算把刘慈欣的作品都看一遍:“但我的同学都对玄幻、推理、悬疑类的更感兴趣,像《盗墓笔记》《鬼吹灯》这些。”
在北京图书大厦,科幻小说有单独的分类书架,但中文和外文科幻小说分属不同区域;而在王府井书店,科幻小说没有单独的分类书架,中文科幻小说归在了中国奇幻小说、网络流行小说的类目下,外文科幻经典《沙丘》《地光》等则被放在了外国文学的大类下。
记者还发现,在售的科幻小说里,刘慈欣的作品占到了半壁江山,王晋康、何夕等老牌作家和陈楸帆、飞氘、夏笳等青年作家的作品只占据少量空间。与此同时,“刘慈欣等著”的作品集却比比皆是:这类作品集往往只收录了刘慈欣的一两篇作品,再加上一些不太知名作者的作品,也不给他们署名,只在内文脚注里标注,极具误导性,不少读者都在豆瓣App上抱怨出版社 “打着大刘幌子卖书着实令人不爽”。
本报记者 白歌 孙毅 谢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