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类短视频可发力空间大
这些民间自制小剧场和以卖小说为目的的片段翻拍,是否真的能衍生出未来的网剧?
有专家认为,这些视频吸引人的恰恰在于“短”,“浓缩才是精华,长了就是‘雷剧’”。苏觉认为,这类视频更像短视频段子的演化,强调情节反转,并不是完整叙事。而且这些小说本身质量并不过关,没有翻拍网剧的可能。夏烈认为,这类短视频的时长功能决定了它是广告式的,作为扩大传播、刺激小说阅读的辅助手段。
看似短小精悍的土味小剧场或网文短视频,实际上也与饱受诟病的网剧一样,面临演技尴尬、剧情雷同、制作粗糙等问题。不过,剧情类短视频或者“段子”类视频的流行,也有内容生产者应关注和思考的地方。夏烈认为,段子是带有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创作,但目前还缺乏优质的作品,可以发力的空间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热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其实就起源于段子。该剧的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对作品的最初构想是来自于知乎上的一个脑洞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在这个问题下,马伯庸用不到3000字的回答,描绘了一幅盛世长安的画卷,获得超过2万的网友赞同。不过,最终用于翻拍影视作品的并不是这条段子,而是马伯庸之后基于此撰写的长篇小说。夏烈介绍,业界早有人指出,由段子手的创作改编的剧情类短视频,应是该类型作品的内容发力点。“通常段子会有梗,有个故事核,具备改编的基础,但能否变成剧情类短视频,麻烦出在转化上。在一两分钟的时长下,剧情类短视频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优质的段子手能否靠这个生存,有多少人愿意为作品付费埋单?这些都是资本该想的问题。”
文化人应该坚守文艺最高线
不难发现,这一类网文短视频,实际上是网络小说爽文模式的再复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认为,以往现实主义文学要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并且要给纷繁的现实赋予文学的形状,从而帮助读者认识世界的本质。到了网络文学,读者并不靠这个认识世界,但需要靠这个应对世界。遵循这样的逻辑,就会出现把“爽点”提炼出来,又以用户习惯的观看方式来呈现的短视频。
这种网文小说视频、土味剧场流行是否是一种文化消费降级?夏烈认为,目前看到的剧情类短视频的主要市场还是在“抄底”。“它们和网络文艺特别相近,这种介质决定了要兼顾各种层级的文化口味,并不等于文化消费降级。”在他看来,互联网让所有人都能低成本享受文化内容,在接触面上磨平了很多鸿沟,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只看到大量人群上网带来的巨大流量和背后的盈利模式,纷纷做屌丝文艺的行为也需反思。“让互联网文艺逐渐提升,精英文学作者、学者等一定要积极介入,引入高层次的文化口味,对网络文艺积极引导。所有人都有享受这个时代文化的权利,有时文化普惠会拉低最低线,但是文化人可以坚守最高线。采用‘介入式疗法’,五年或十年后,生态就会有变化。”钟菡 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