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大多寄生于禽类身上
《流行病》第一集中,纽约市卫生与医院特殊病原体项目的高级主任、赛拉·慕达德医生那句“下一次疾病流行,只会是时间问题;我们不知道会在哪里如何发生,但肯定会发生”有着警醒人类的启示,而这,其实也是纪录片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专家们强调,大众不要误以为流感只是季节性的,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能够威胁到人类物种生存的新流感变种。
纪录片中的专家表示,在1918年,超过5000万人死于流感,但那时候连飞机都没有,也没有人每天都从一个国家赶往另一个国家,没有养着数以千计的猪和鸡的工厂化农场,但现在都有了。可能下次疫情爆发,会有数亿人死亡。每天有超过3000个商业航班经过纽约各机场,如果一名带着新型疾病的乘客到了纽约市,疾病就能够开始扩散并不被察觉。这种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咳嗽、打喷嚏,甚至是呼吸,由于没有事先免疫,疫情爆发会非常凶猛,只需要几周时间,一种新型的强毒流感毒株就能让一个城市无力抵抗。不到一个月病毒就能传播全国,再过一个月,就能传遍全世界,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引起这一切。
《流行病》中,有人在追寻病毒的源头,比如美国国际开发署新兴威胁部门总监丹尼斯·卡罗尔,为了排查可能潜藏的禽流感病毒,他去了很多养殖禽类的地方,从越南的养鸡场到印度养猪场;野生动物研究者黛布·卡特和团队一起,追踪美国东南部携带流感病毒的鸭子;盖兹·卡亚利博士走遍中东,在野生和家养动物中追踪病毒,尤其关注近几年和重大传染病密切相关的蝙蝠。
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是,猪流感、禽流感、埃博拉、非典的爆发源头都和野生动物脱不了干系。他们发现蝙蝠可以成为流感的存储器,近些年很多恐怖的病毒都和蝙蝠有关联。可怕的是,当动物带来了全新病毒,人类对其没有天然的抵抗力,人体系统无法抗拒感染,这种传播就会变得很致命,而这种病毒的传播又通常是由于人的不在意。比如一家养鸡场出现了流感疫情,但流感并不是从那里产生的,或许是一位猎人去打了野鸟,然后没有清洁他的靴子,就进入了鸡舍,结果传播了流感,野鸟就是病毒的载体。
大众、医生、政府三者通力合作
才能战胜病毒
《流行病》中的赛拉医生把人比喻成了病毒的人形培植箱。她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了很多种病毒,但是这不意味着人类就束手无策。美国国际开发署新兴威胁部门总监丹尼斯·卡罗尔说:“控制致命病毒的关键,你需要变被动为主动。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传播给家禽再传播给人的,所以你不能等着疫情感染到人类。你要在病毒感染人之前就找到它,并与其战斗。”纪录片最后,镜头再次扫过一个个奋斗在抗击流行病战场上的医生与专家,告诉大家,有危险,但更有希望。
而如何对抗凶猛的病毒,《流行病》给出的观点是:“大众靠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医生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击败它。”流行病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斗,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命利益的福祉。
无论是一线奋战的医疗工作者,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划者,抑或是全球的卫生领袖,都应该用严肃的眼光,来思考这个任重道远的问题。
杰克·格兰维尔正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支通用流感疫苗。这种疫苗主要通过调校身体免疫系统,使其对不同病毒产生应答机制,来达到长期保护的效果。对全球医学界来说,杰克所从事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当中,目前仍属空白。这听起来像是月球登陆一样的高难度,然而,并非没有机会。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拨款支持,比尔·盖茨先期投入了1200万美元,并将其命名为“伟大的挑战”,可见疫苗开发之难之重要。
有些令人无奈的是,普通民众对预防病毒的认知依然缺乏。《流行病》中有一段情节,是美国俄勒冈州在试图推行强制疫苗接种的3063法案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对。反疫苗运动的支持者声称,自己比医生更了解疫苗,并认为,强制注射疫苗侵犯了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是在强制给孩子的身体注射毒药。
可见,相较于病毒本身的杀伤力,忽视、无知和听信谣言,是更可怕的二次杀手。华盛顿的一位公共卫生领域官员在片中承认,他最担心的是建立了一套预警体系,却没能起作用:“我们有这方面的历史,遇到过这样的事件,为此投入了重金。然后,我们松懈了。”
《流行病》告诉我们,在病毒面前,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为了避免改变带来的最坏结果,就必须改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活方式,否则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流行病已经不止是医学问题,而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文/记者 张嘉 供图/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