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筱丽 许旸
“人民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然而,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奋斗造就了极不平凡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特殊时期召开的全国两会,进京参会的上海文艺界代表委员们都在自身专业之外,更多了分大情怀、大格局。而始终不变的是,文艺是为人民。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代表委员们更加确信: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王丽萍委员:危中有机,探索文艺发展的新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视协副主席、著名编剧王丽萍谈到,她所在的文艺组,大家讨论热烈,来自不同地方的文艺界代表都不约而同地回首抗疫期间所做的点点滴滴,开辟云上演出、演唱抗疫歌曲、画抗疫主题作品等等。
“大家还一起探讨,文艺工作者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文艺作品怎样更好地反映故事中的正能量以及真善美。文艺界特别是影视界,怎样在危机里找到新的机遇,怎样多渠道、用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模式的改变,把更多有力量的作品带给大众。”
去年,王丽萍参与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面的调研活动,采访了许多社区干部、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对于他们的工作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她对于家庭关系也很关注。“疫情之下,家庭关系方面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子女的教育、邻里关系、夫妻关系、疫情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等,会产生新的家庭矛盾,希望能帮助和关爱到他们。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茅善玉委员:为“小众”文化争取更多机会
“近些年国家对地方艺术、传统艺术的支持举措都逐步得到落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记者说,“地方院团也积极进校园、进驻新媒体,进行各类推广活动。”今年她继续呼吁政府对地方戏曲艺术的支持,为“小众”文化争取更多发展机会。
2018年全国两会,茅善玉交出了《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全国地方戏曲电影摄制》的提案。同年,沪剧电影《雷雨》开始拍摄,2019年首映当日形成上海全市100多家电影院同步放映的规模,一批忠实戏迷走入影院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影片最终实打实拿下百万票房。“得益于4K技术,‘像音像’工程忠实地记录下一部优质作品的方方面面,因此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可以为年轻演员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茅善玉有感而发,国家对本土艺术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未来,她期待能够得到社会更多面向的关注。
除了文艺工作者外,茅善玉的另一重身份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小组会议上,她建议出台更完善的相关办法,建立相对全面的非遗工作体系,为非遗传承人的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方向,让非遗事业后继有人。
史领空委员:建议设立“国家防疫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则建议设立“国家防疫日”,并以此为契机警钟长鸣,促使全体国民在每年的这一天进行自我教育和深刻反思,切实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与宣传教育,完善应对可能不期而至的公共健康危机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物资储备和预案储备,对可能突发的天灾人祸必须保持警醒,高度戒备。
在上海出版界,无论是《方舱记忆》等直击一线的实录,还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多年深耕的“译文纪实系列”,都高度关注流行病、人文医学健康等选题,策划引进的 《血疫》《世纪的哭泣》等重印数量明显上涨。这些主题图书体现了一种主旋律和抗疫精神,超出了一本书自身的价值,体现了出版人的长期思考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