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有伤痛、有爱、有光的城市
疫情暴发之后,很多创作者进入武汉,拍摄与疫情有关的纪录片,像是处于一个巨大的考场里,完成一场“命题作文”。
2020-08-02 07:11:31 -
横店迎剧组复拍热潮 带动影视产业链复苏
有着“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横店,是观察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当下随着疫情平稳,横店也迎来了剧组开机潮。7月以来,开机拍摄剧组有48个,筹备剧组有6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
2020-08-01 16:12:46
纪录片《被遗忘的春天》聚焦社区,记录疫情下的人情冷暖与悲欢——
一个有伤痛、有爱、有光的城市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阅读提示
疫情暴发之后,很多创作者进入武汉,拍摄与疫情有关的纪录片,像是处于一个巨大的考场里,完成一场“命题作文”。而纪录片导演范俭将镜头对准了少有影像记录的社区,意图拓宽观察疫情的另一种视野。
《被遗忘的春天》海报 制片方提供
3月11日晚上8时许,纪录片导演范俭发了一条朋友圈,“到了”,定位武汉。
“作为拍纪录片的人,应该去现场。另外,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对那座城市有很深的情感。”
直到3月,范俭受邀拍摄纪录片。当时,武汉疫情已经渐趋稳定,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范俭选择将镜头对准少有影像记录的社区。4月13日,拍摄杀青。“武汉是一个有伤痛、有爱、有光的城市,祝福仍旧在这里的每一个人!”范俭将对这座城市经历的“爱与伤痛”放进了纪录片《被遗忘的春天》。近期,该片已在部分视频平台上线。
社区,最想进入的地方
丹水池街道丹东社区,是疫情中武汉城区确诊病例较多的社区之一。
三千多户居民居住于此,大多是中低收入家庭。范俭将镜头聚焦在社区中的3组家庭。蔡大姐家因为老伴确诊新冠,一家人遭受“歧视”,她在不解和委屈中迎接老伴治愈归来;黄冲患肾癌已经3年,遇到疫情去医院治疗变得困难重重,他留恋妻子,想好好活着,在镜头面前大哭;社区副书记陈琦临危受命成为负责人,她没日没夜地为社区服务,但居民还是不理解,深夜回家她控制不住发火,把委屈转移到7岁孩子身上……
“社区中、家庭里如何应对疫情?他们的生活如何开展?以及在这特殊时期人与人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我比较在意的是灾难下的日常,这是我最应该拍的。”范俭说。
“当我到丹东社区看到小区空间、人群结构等都很丰富,很快就决定拍摄这个社区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社区刚好有一个临危受命的女性社区副书记。“我当时就想拍一个女性社区工作者是怎么工作的,当然也想透过她去拍摄她的家庭和更多的层面。
触动人心的情感,温暖且有力量
窗户外有一簇粉色的桃花,黄冲躺在床上,刚好能望到。
他的头深深陷在枕头里,动弹几下都显出吃力的模样。肾癌3年,如今到了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妻子杜进患有尿毒症,每隔两天就得去医院透析。
今年1月,黄冲被检查出癌细胞转移,准备住院治疗,因为疫情突然来袭,不能入院了。躺在家中床上,他靠止疼药勉强度日。
这是一个重症患者家庭遭遇疫情后的境地:局面焦灼,束手无策。直到3月下旬,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调下,黄冲被安排上到医院做了CT。“我想活,我要活着。我很留恋她。”黄冲在镜头前泣不成声。
帮黄冲协调入院的是社区副书记陈琦。前阵子,老书记在岗位上因超负荷工作而病倒,她临危受命。范俭团队的拍摄就是从跟拍这位女性社区工作者开始的。而黄冲、杜进这对夫妻进入范俭视野,也是在一次拍摄陈琦过程中得知的。
在这个有上万居民的社区中,社区工作人员仅仅13人。陈琦负责与社区内确诊及疑似病例人员的对接,兼任生活物资的发放。两部手机在身,铃声整天几乎不间断响起。没有周末,睁眼就是上班,天黑后才休息。
在片头,蔡大姐和病情已经好转、在医院隔离的丈夫老潘通视频电话,对丈夫说:“你再不好,我真的要崩溃了。”一个月后,老潘终于回家了。蔡大姐再三叮嘱他,虽然治愈了,但如果想散步,最好晚上10点以后再出去。面对疫情,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隔阂,被真实呈现。
疫情之中,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表达空间与对象。进入武汉的每一位纪录片导演都在选择各自的视角,范俭的目光锁定在容易被忽视的角色:确诊者的家属、身患重症的病人、忙碌的基层工作者,而这背后是太多看不见的人情江湖与悲欢离合。
“我喜欢人情中细腻的日常和绵密的关系,喜欢去发现人与人之间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仅温暖,而且很有力量。”范俭告诉记者,“影片中蔡大姐一家三口,就是典型的我喜欢的家庭。你能在日常中感受到这个家庭相互关怀,彼此默默地爱着对方。这种情感,我觉得特别难能可贵。”
越是个体的记录越有价值
《武汉战疫纪》是首部关于武汉战疫的纪录片,真实回顾了武汉“封城”1个多月来发生的故事;纪录片《在武汉》将镜头聚焦到“封城”后武汉普通人日常,比如由出租车组成的志愿者车队、免费给自己小区送菜的大姐等;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好久不见,武汉》则记录了武汉“解禁”之后,10个当地人的10段故事……
纪录片在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中,有一个属于它的角色定位,每一名创作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记录和在场,留下一个档案。”范俭这样认为,这些档案必须是有作者态度的,必须是有独立性的,“越是个体的记录越有价值,越是个体,越有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而且又是多样的。”
范俭曾经执导过纪录片《活着》《十年:吾儿勿忘》,关注的是汶川地震后的家庭重建、人的创伤治愈以及震后一代新生命的成长。“在这样一个巨大灾难后,有很多人需要承受巨大伤痛,这种修复和治愈需要漫长的过程,应该被记录下来。”范俭说。
《被遗忘的春天》关注的是疫情下的社群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家庭内部关系,已经不再是之前创作的延续。范俭明白,在疫情这一同题创作中,更需要冷静思考,“我想用更为抽离的、冷静的方式去面对灾难这个主题,不想总是用一种离得特别近的方式去看。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我可能会再去武汉拍一部影片,再拉开一点距离,应该还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