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自去年11月开播的警务纪实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每周六晚10时与观众见面,受到各界好评不断,在卫视平台和互联网上都收获了极高的热度和口碑。节目记录了巡逻民警的一线工作故事,也让节目当中出现的不少基层民警成为网红人物。反映巡警生活的纪实片在电视台连续播出,这在中国电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为题材敏感复杂且很难把握。日前,这档节目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众多传媒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节目主创、基层民警代表共同探讨节目的创新性和纪实内容的影响力。
《巡逻现场实录2018》在搭建警民沟通桥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研讨会上,节目中出现的基层民警代表之一,上海曹家渡派出所巡逻民警马晓亮表示,切实感受到了节目对于日常执法工作的积极影响。上海曹家渡派出所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城区派出所,但凡接出警的时候,周边总会有很多老百姓围观,以前老百姓都是以看热闹为主,节目播出以后,他明显感受到在接出警时,帮民警说话的老百姓多了。更为深切的感受是,他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名85后民警,马晓亮和巡逻队大部分青年民警都是看着警匪片长大的,从小觉得当警察是为了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一直希望能够破几个大案子。可在节目中,观众看到马晓亮每天的工作都是一些小事情,网友们常常在弹幕里留言:“小马亮的大案梦又破灭了。”马晓亮说:“这是我做巡逻第七个年头,别说大案子,一般的案子都没有几个,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青年民警都会迷茫,有焦虑,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工作意义在哪里。但随着这个节目的播出,我们发现我们眼中再平凡的一些小事,只要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都是大事。”节目中有一个民警救猫的故事,播出后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很多观众留言说被暖到了,甚至留言说看到有警察,有警车,他们就会很安心。这让马晓亮重新反思了工作的意义,他说:“原来我们做的这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情可以给人带来温暖。正如这个节目所倡导的价值观,小社会有大爱,平凡亦英雄,我觉得青年民警的职业认同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如今,马晓亮和他的同事们收获了一票粉丝,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曹家渡天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对于节目的内容呈现、传播效果予以高度评价。他谈道:“这个节目能够成功,在于把握好了‘时’、‘度’、‘效’。‘时’是把握好时机,记录时代,公安机关也有着开放的态度。‘度’是把握好尺度,反映什么、怎么反映、剪辑出来给大家什么感觉,节目做得很好。‘效’是效果,节目无论对于警察还是大众效果都很明显,不仅有温暖、感动,还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与会的众多专家也对节目的现实意义予以肯定。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尹鸿表示:“这档节目是观察现代中国一个很好的窗口,通过巡逻民警的视角看到了现代中国、上海、社会和法治建设的现状。一个个事件让大众对民警产生了亲和感,唤起了观众对于警察的新认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晓虹则称:“节目记录了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警民故事,走到生活深处、感受生活温度,展现出有厚度有温度的人文精神,记录了社会进程。”
《巡逻现场实录2018》对于推动普法工作、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关注到,节目中,民警不再是一个个治安的标签,而是鲜活真实的个体,他们工作中的动作、表情、普法的方式都被镜头记录了下来,“通过对大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涉及法律法规的问题和细节进行详细解读,从而增强人们对于警务工作的配合,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在有效普法的同时,节目还对公安干警规范性执法起到了示例作用。曾在节目中被观众誉为“教科书级执法”的基层民警代表王远刚就表示:“节目拉近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的距离,节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执法交流学习平台。”
《巡逻现场实录2018》也是电视媒体关注当下,深具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将原创力与具有现实关照的题材进行结合,通过荧屏输出正向价值,既是时代赋予媒体的责任,也是观众迫切的需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卫视在纪实类节目上的创新,认为其有效实现了当代中国荧屏的文化平衡。对于这档在周末晚间10点档取得优异收视成绩的节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将其看作是东方卫视情怀与现实关照的体现,“为优化晚间黄金时段优质节目资源配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节目的播出反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袁雷表示,“一档没有明星的周六晚间节目,能够突出重围,是令人欣慰的。由此可见我们弘扬正能量,深具社会价值的节目,永远不缺观众。”本报记者 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