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和高峰论坛于3月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广电系统、数百家影视公司的嘉宾共聚一堂,以“破冰迎春、守正创新”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来自电视台、网络视频门户、影视公司三方的掌舵级人物对于电视剧行业的变化与机遇发表真知灼见。在过去的一年,电视荧屏“虚热”渐渐退烧,新剧上市数量跌破200部。当代题材剧成新贵,古装宫斗剧进冷宫成为趋势,但好剧依然稀缺,2019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
曾几何时,满屏都是古装剧,观众大呼审美疲劳。去年至今,各大电视台播出的题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索福瑞中国区资深数据科学家郑维东从2018年的电视市场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电视剧市场。郑维东透露,2018卫视和地面频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题材布局策略,央视主打社会伦理剧牌(18.3%)和小类题材,诸如时代变迁、农村、奋斗励志、旅生活、重大革命、人物传记、公案等小类题材电视剧远远超过其他电视台。省卫视则主推都市生活(14.5%)和都市言情(13.2%)、时代变迁剧(11.7%)。而地面频道则高度依赖年代剧,红色题材依然常年受宠。2019年开春播出的电视剧,《我的亲爹和后爸》《幕后之王》《芝麻胡同》等清一色的现实题材霸占荧屏。
也就是说,近两年在央视以及省卫视首轮播放剧中,当代题材的电视剧成为荧屏新贵,军事斗争、谍战、近代传奇等题材比重大幅降低,2018年古装剧更是从17部减少为7部,至于以宫斗为主的古装戏说演绎剧数量低到冰点。
数据
“天价片酬”等造成制作成本畸高
电视剧生产量收缩
统计资料显示,十多年来,电视剧通过审批发行的数量一直维持在每年300部至500部(12000集-18000集)之间,其间出现过产量激增、虚火旺盛的局面,比如2012年新剧上市数量一度逼近18000集。近几年,经历资本狂潮之后的电视剧产业可谓逐步回归理性,连续三年过审率不足1/3,超过1000部电视剧申报,最后过审的大约300部。2017年更只有314部(13470集),通过审批发行的比例仅为27%,创了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平台吸纳力有限,2015年以来上市播出的新剧规模以每年30部至40部的速度在持续减少,2018年则进一步紧缩,跌破200部,同比减少47部之多。郑维东认为,以上这些信号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两年电视剧市场虚热局面已有所扭转。究其原因,演员的天价片酬等因素造成电视剧制作成本居高不下、资本的撤离等等,均带来电视剧生产量的收缩。
收视率
超八成“炮灰剧”,2018没有一部电视剧收视率超过2%
收视率无疑是剧集品质优劣的重要风向标。据悉,2018年只有中央台一套和北京卫视收视率上升,中央台一套依托诸多颇具献礼风格的主旋律大剧成为年度一大赢家,重新夺回龙头老大的地位。至于其他卫视电视剧收视率不同程度下滑,湖南卫视下降最为明显,从1.43%到0.87%,损失了0.56个百分点。
说及2018年播出的电视剧,虽然《风筝》、《恋爱先生》、《娘亲舅大》、《正阳门下小女人》、《香密沉沉烬如霜》等收视还算可以,不过好剧一直处于稀缺状态,现象级大剧更是可遇不可求。据悉,全国100城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超过2%的大剧,2015年有9部之多,2016、2017年尽管骤减但也各占3部,2018年却1部都没有。收视率在1%-2%之间的优势剧目有30部,收视率在0.5%-1%的剧目缩减到84部,收视率不足0.5%的电视剧比例进一步上升到82%。也就是说,从去年播出的电视剧来看,超过八成的绝大部分电视剧,沦为“炮灰剧”。
论坛
专家献计献策:把内容做好是唯一出路
《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扶摇》……这是去年网络收视前四的网剧。郑维东表示,电视剧和网剧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清晰又模糊的分界线——网剧只是“网络的剧”,虽然不时觊觎电视,但是不轻易越雷池一步。
不过从整个剧的市场大势看,剧向网行。电视剧市场缩量的同时,网剧市场却继续放量增长:上新部数增加29%,上新集数增加52%。
面对网剧的发展壮大,电视剧市场“寒冬”依然未过去。在电视高峰论坛上,陈雨人、侯鸿亮、 冷凇、马珂、马中骏、孙忠怀、王鹏举等影视界大佬就“影视寒冬”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最后大家一致的观点是,唯有拍好剧才是“过冬”的唯一出路。
上海文广副总裁陈雨人表示:每个行业都会遇到调整期,资本热钱的减少,但也可以使我们的影视制作公司更加深入地沉浸下来,来思考我们的内容,我觉得内容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我相信你能感受到泥土的温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则表示:有很多非专业人士盲目入场,很多人靠着把持一个关系,靠着一笔资金,或者说把持一批演员,就能入场了,不重视剧本的研发,不重视受众的分析,这种结局一定是失败的结局。如果把电视剧每一集都能做到电影的唯美画质和剧情构建,一定能迎来电视剧行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