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指被供奉的雕塑品,比喻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寄予着人们的信仰或理想,现代则指被热情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品度,指标准,品格和法度。
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有偶像,笔者也不例外。上高一时有位同学谣传刘德华意外辞世。那时,刘是本人的偶像。笔者眼前一黑,如堕冰窖,一个星期没有说一句话。尚在未成人阶段的崇拜者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家庭、亲友、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根细小丝线,一个细微结点,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担当,而不是意气用事,影响甚至连累他人。刘德华现在依然是娱乐圈偶像,他的品格与自我约束配得上德艺双馨这个词。尽管笔者如今除了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并没有疯狂为他做过什么——喜欢归喜欢,作为一名粉丝,必须把控情绪,不能做出过激的举止。
粉丝和偶像都需要理智地调控情绪,不失分寸,给彼此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情绪的确是一种不太容易把控的东西,于粉丝也好,于偶像也罢。不少偶像和粉丝正是因为缺乏度的约束,情绪泛滥,出现了诸多不正常的现象——彼此折磨,相互伤害。不少粉丝说“偶像成灾”,也有不少偶像说“粉丝成灾”。
粉丝与偶像是多对一的关系,彼此心中的位置并不对等。粉丝把偶像当成亲人、爱人,愿倾其所有,甚至不理智到不惜奉献身体与生命。粉丝眼中的偶像是独一无二的,美好形象被无限放大,处于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是唯一的存在。但在偶像眼中,粉丝是数以万计的,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点,客观地说连普通朋友也算不上。若非聚集成海量,粉丝在偶像心中的份量微乎其微。正是两者在各自内心的位置不对等,某些偶像完全忽视粉丝感受。韩国某人气偶像的上海演唱会气氛热烈,明星团队被疯狂的粉丝追车堵截,偶像愤怒地在微博爆粗骂粉丝,粉丝也愤怒回击,用了“滚”的字眼。另一位国内偶像级歌手因在劲歌热舞中数度离“麦”却歌声依然,被歌迷质疑假唱,然而百般抵赖,反而质问粉丝“用心何在”。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拥趸们没有了一个偶像,可以迅速确立新的偶像。偶像人设坍塌,失去粉丝,便什么也不是,要想咸鱼翻身重获青睐,千难万难。
在偶像与粉丝这个复杂的关系中,看似起主导作用的是偶像,他们御风而行,粉丝只是闻风而动。偶像作为万千粉丝的统帅,其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现代意义的偶像主要存在于文化圈,这些人大多从事文化娱乐工作,应该明白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美和善良。换句话说,如果偶像心中没有爱和良善,便很难保证内在品格,更难保证外在的处世法度,做不到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担当,就不配为偶像。有的偶像精神世界缺乏正能量,将粉丝引向消极颓废;有的偶像发表价值观不正的见解,带歪舆论节奏,给未成年人以负面影响;有的偶像三观不正,立场不是精于艺术,服务粉丝,而是消费粉丝,利用粉丝的激情变现套钱;有的偶像玩弄粉丝情感,私生活不检点……如此作为的偶像,其品和度值得怀疑,当然不配成为社会和文化消费群体的精神引领者。
介于对粉丝的绝对影响力,偶像应表现出应有的品度,它包括价值尺度和精神向度,作品的艺术高度及把握精度,奉献事业的纯度,解析角色的深度,投入艺术的韧度,对这个世界的温度……有品度,才能有气度,才能有风度,才能有高度。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和为所欲为,所有自由都是相对的,都有边界。纵然“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偶像亦有一定的精神品格和内在法度之约束。品度,非但不限制偶像的思维张力和精神创造,且有助于规范偶像的言行,塑造从内而外的形象。当然,作为粉丝,同样应该有自己的品度。
偶像不是权力无边的“神”,而是重任在肩的工匠,雕琢艺术精品,塑造高尚人品,以优异的作品回馈、提升粉丝的素养,从而引领社会风尚。(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