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龙、阿云嘎参与展演炒出1.5万元天价票,音乐剧业内人士呼吁——
有了明星效应,更要有好作品
郑云龙在原创音乐剧邀请展演《因乐聚》演出现场。供图/北京舞蹈学院
前天21时40分,不少粉丝等候在北京舞蹈学院南门外,踮着脚向舞蹈剧场的方向张望。他们没有票,却依旧在冷风中不愿意走。一场名为《因乐聚》的原创音乐剧邀请展演正在演出,而他们的偶像、因综艺《声入人心》走红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和阿云嘎登台表演。
本来,这只是一场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内部聚会”,是中国音乐剧协会委托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牵头组建的中国音乐剧协会创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演出,却在粉丝圈引发了强烈反响。“明星效应带动大量观众关注音乐剧,我们在这个时候成立创作专业委员会,正当其时。”北京舞蹈学院副校长、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许锐说。
偶像:为音乐剧网罗大批粉丝
“真没想到有这么多粉丝关注,我在朋友圈里都不敢发这场演出的信息,就怕有人要票。”演出开始前,许锐连连感叹,这场演出火爆到“超乎想象”,甚至“惊动”了黄牛票贩,听说当晚的演出票,已在粉丝圈炒出了1.5万元一张的惊人高价。
其实,当天慕名而来的不仅有粉丝,三宝、李盾、陈少琪、陈蔚、戴劲松、任冬生等音乐剧创作者也都到场。当晚的演出呈现了多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多个精彩片段,有多次上演的《蝶》《聂小倩与宁采臣》,有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家》,还有讲述北漂生活的《秋裤与擀面杖》……因《声入人心》走红的演员阿云嘎、郑云龙多次登台,还有刘令飞、徐瑶等坚守音乐剧多年的演员,通过一个个剧目片段,带观众回顾了中国音乐剧的几十年历程。
演出当天,由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牵头组建的中国音乐剧协会创作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应邀参会的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副教授戴劲松很兴奋:“音乐剧行业需要偶像,阿云嘎和郑云龙通过综艺节目成为偶像,给音乐剧行业带来粉丝是一件好事,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许锐介绍,创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是希望把音乐剧演员和幕后人员集结起来,群策群力,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道路。
现状:急需各环节专业人才
“明星效应给音乐剧带来了粉丝,但整个行业如何走向产业化,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带着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钟浩提出的问题,两场学术论坛也在创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当天同期举行,行业大咖为中国音乐剧行业现场把脉。
著名音乐剧制作人三宝率先说出了他的困惑:“我们现在确实出了明星演员,但优秀演员的数量还是太少。”三宝说,他每次排剧找演员都很困难,大多是刚刚毕业的演员,舞台经验有限,毕业多年还坚持做音乐剧的人太少,几乎都转行了,“这也不怪他们,一是原来没那么多戏让他们演,二来只演音乐剧也没法养活自己,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北京环球百老汇董事长钟丽芳赞同三宝的说法,“演员确实要提升,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搭建整个音乐剧的产业体系。”她介绍,自己带音乐剧《不能说的秘密》全国巡演时,发现不少行业短板。“不少承接我们演出的演出商看不懂音乐剧演出手册,工人不知道怎么配合音乐剧装台,最后我们只能把演出手册画成图,把装台变成看图说话。”钟丽芳觉得,音乐剧行业急需专业人才。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北京舞蹈学院在全国第一个开办音乐剧本科教育后,很多高等院校都在近年开设了音乐剧系,“这些院校培养的不光有表演人才,还有从创作到制作各个环节的人才,有了他们,中国音乐剧才能健康地走下去。”
创作:音乐剧可向歌剧学习
在大会学术论坛最后,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和现实题材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香港音乐人陈少琪通过他的经历提出了现实题材的重要性。“21年前我和张学友合作音乐剧《雪狼湖》时,因为明星效应票卖得很好,不怎么需要考虑题材,但后来做几部古装的或者根据漫画改编的剧目时就失败了。”陈少琪发现,这些“蹭热度”的剧目不够接地气,很难引起观众的集体回忆,而最近他原创的《爱在星光里》关注老社区改建,因为充满人文情怀感动了观众。
选择了贴近观众的题材,剧目还需要精细打磨。戴劲松犀利地指出,这两年音乐剧发展势头很好,但“快餐”偏多,“两三个月就攒出一台戏。”“音乐剧是商业产品,更需要品质保障。如果老百姓不买票,成本就回不来,我们需要能持续演下去的作品。”导演陈蔚建议,音乐剧的创作要向歌剧学习,“剧本和音乐如果像歌剧那样精细和规范,二度创作就不那么费力。”
“现在有一批粉丝被音乐剧吸引走进了剧场,但只有我们不断创作出内容优秀的、能够持续盈利的作品,才能让观众留在剧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小群说出了专家们的共同想法,未来,音乐剧协会创作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组织相关研讨交流及优秀作品展演等活动。(本报记者 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