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优势栏目

中工娱乐杂谈:习惯了就成笑话了 被误读的《我不是潘金莲》

2016-11-28 08:46:22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以来口碑两极,夸好的不惜过誉,踩踏的竭力贬损。如果仅从票房上检视,估计不是冯导的名号撑着,情形应该是不乐观的。

  撇开电影自身的优劣,就观者损誉两端的感触而言,恐怕是有些人误读影片了,无论是“电影式”的表现手法,还是故事讲述的内容。当然,个体的“电影”口味南辕北辙,用不着强求一致,问题是,简单故事蕴含的意思真就是您认为的那样吗?

  小说我没看过。电影本身讲述的是“刁民”李雪莲告状的故事:为一己私利假离婚,不曾想离婚成真。骗子被骗,这就不得了啦,骗子怎么能被骗呢?这不合道理,于是为“讨说法”事主走上告状之路。一级一级地折腾之后,命苦的市长、县长、法院院长一个个的,都因“刁民”无理取闹丢了官帽。李雪莲也没落好,荣膺“潘金莲”封号,一场大家都倒霉的闹剧就这么持续着。

  瞎闹腾谁都没好处是吧?是这个意思吗?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人解读说是另一版的“秋菊打官司”,因为看到主角像“秋菊一样上路了”。看不惯导演的法律人士也忍不住说,“不要用浅薄侮辱法律人的智商”,原因是“不可能有”的判决出现在了法庭上。

  不过,最通行的说法是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电影中那些看似荒唐的桥段,总是会勾起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们产生一些似曾相识的联想,像什么居高临下的风采、主观独断的神态等,连导演都说了:“我觉得很多领导干部看完这个电影后会有触动、有思考、有启示”……

  坦白说,把自己摘出来在边上吃瓜看热闹的人,各种想象的产生和解读不奇怪,问题是,秋菊是无厘头胡闹吗?不是。影片里那些貌似兢兢业业的领导干部胡作非为了吗?没有。公允地说,他们都是“好官”,实非官僚主义的化身,他们想担当,想心平气和地把问题圆满解决掉,而后来的李雪莲也只是想解除潘金莲的名号。

  不错,李雪莲的“说法”是她个人私有的,官员是否担当的“说法”也是私有的: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也在别的个体心里。甚至连警察拘留事主也是依据个人对指示的理解,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公共的规则展示,或许就没有公有的规则?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电影方圆画面的交织转换本以为是这种说法的暗喻、象征什么的,结果导演说是“有一种中国山水的意境在里面”。客观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视野,就如人们关于电影的叙述一样,但意境的描绘、感悟尽管是个人的,但终归还需有公共体验,还需有标准意会在里面。如果没有共有的秩序、法律,就不会有公正立场:各级官员尽管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刁难李雪莲,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没有基于公正立场的规范。

  这不是感性的故事,也不是荒诞的寓言,更不是所谓触碰官场生态和官民矛盾痛点的担当。

  当习惯甚至固执地用私人的利益损益来评判是非曲直的时候,“无理取闹”就会成为有理的行为。很多时候,就像电影末尾的画外音,人们习惯了李雪莲以及系列人物的荒唐行为,并将之当成笑话来讲述,末了,连李雪莲都觉得是在说别人的事……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那些满脑子个人浆糊的角色中,未必没有您的身影,您觉得呢?(欧阳)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精彩图库

优势栏目

  • 独家现场

    中工娱乐现场:北京卫视强势布局跨年节目矩阵

  • 独家现场

    中工娱乐现场:马天宇《美人私房菜》谈与郑爽的“革命友谊”

  • 独家现场

    中工娱乐现场:《爱你的人》出品人“求排片”只敬军礼不下跪

  • 独家现场

    中工娱乐现场:如何对待《老公们的私房钱》?

  • 娱乐杂谈

    中工娱乐杂谈:习惯了就成笑话了 被误读的《我不是潘金莲》

首发策划

新闻排行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中国领先的主流娱乐门户、原生娱乐资讯首发平台 中工网旗下品牌  合作垂询:(010)84151709  Copyright © 2008-2017 by ent.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