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0多年来,胡从柱为建筑“接梁架骨”,吊起40余万吨钢构件 ——
【身边的大国工匠·最美职工】“老黄牛”的吊装人生
中工网记者 叶小钟 中工网通讯员 何倚华 胡翰潮
胡从柱在施工现场进行日常例检。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初夏的广东碧空如洗,远远望去,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旅检大楼显得高大而雄伟。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综合工长胡从柱,爬上25米高的钢架结构进行例行检查,此刻的他显得渺小而平凡。
30多年来,胡从柱如同一头“老黄牛”,在建筑行业默默耕耘。他走南闯北参与打造了30多项精品工程,为建筑“接梁架骨”,吊起40余万吨钢构件筑成千层楼。
扎实练功参与重大工程
走进胡从柱的办公室,一张并不宽敞的书桌摆满了书籍和项目文件。书堆中,有一个本子被翻了又翻,边缘处已微微上翘。本子里画满了各种吊装的示意图和吊装案例。“我就是喜欢胡思乱想,平时喜欢写写画画。”胡从柱腼腆地笑了笑。
临摹现场、勾勒图例、经验总结、方法创新……一张张密密麻麻的纸稿穿越时空,把胡从柱32年的吊装生涯逐渐呈现出来。
1985年,年仅17岁的胡从柱背上行囊来到深圳。那时,他还是一名学徒工,参与建设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
钢结构安装中有一项“龙头工序”——吊装,是指吊车或者起升机构对设备的安装、就位。成吨的钢材,吊装工要将其稳当地吊至高空,再精准地将构件组装,属于特种作业。
当时,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刚起步,吊装工奇缺,胡从柱站在巍峨的大楼前,惊叹于吊装技艺的高深,同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也涌上心头:我能行吗?
“成为一名吊装工”的想法在胡从柱心里悄然种下。结束一天的工作,工友开始休息时,胡从柱拿出专业类书籍仔细研读,放下书时往往已是半夜时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遇到复杂的工作胡从柱就抢着做,一遍遍地请教师傅。许多个夜晚,他都在吊车上度过。
为了提高操作技能,胡从柱还和工友进行技术“比武”。“在地上画一个直径3米的圆圈,谁指挥的构件摆动幅度超过这个圈,就算输。”胡从柱说,按经验,一般构件的摆动幅度直径在4~5米的范围。
有标杆,有方法,有劲头。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在当时,无论是安装体量还是难度,地王大厦都是全国之最。胡从柱带领他的班组,仅用1年零12天便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仅是美国AISC规范允许误差的1/3,还创造了两天半施工一层的惊人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