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身边的大国工匠乔素凯:与“核”共舞(图)
//www.workercn.cn2017-07-1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5年来操作“零失误”

  乔素凯身边总带着一本小本子,换料现场和PMC(核燃料装载贮存系统)设备哪里有缺陷,哪里需要改进,他都会一一记下来。

  “将有缺陷的燃料棒取出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燃料棒的损坏。做核燃料工作,必须要胆小。”乔素凯对记者说。

  去年7月,乔素凯带着团队负责宁德核电站装料工作。在装料前,乔素凯对核燃料组件进行详细检查,细心谨慎的他通过水下摄像机看到,在乏燃料水池里的核燃料组件上,管座附近若隐若现漂着一个拇指般大小的貌似小纸片的异物。

  “不允许有任何异物进入核燃料组件。”乔素凯坚持一定要将若隐若现的异物找出来。

  “这异物很小,影响不大,且也不一定真有,否则怎么找不到了呢?”有同事如是说。

  但乔素凯还是坚持开会讨论,紧急安排四班倒的轮岗工作,一定要找出异物。终于,48小时后,乔素凯与团队成员在12米深、两个游泳池大小的乏燃料水池找到了一块小塑料片。

  在普通人看来,核燃料组件就是冰冷的钢铁,但在乔素凯眼中,它们却是有生命的。“要呵护好它,它才能有最好的状态发电。如果对它不好,它也会闹脾气。”一个核反应堆芯有157组核燃料组件,一组核燃料组件有264根核燃料棒,也就是说,一个堆芯中的41448根核燃料棒,任何一根“闹脾气”了,乔素凯都要负责修复。

  “接触多了,越来越胆小了。”乔素凯一再对记者说。

  正是因为乔素凯和一代代燃料人心怀敬畏、严谨细致,才成就了核燃料队伍多年来保持的“零失误、零缺陷”纪录。至今,乔素凯所在团队共为国内20台核电机组完成了100多次核燃料装卸任务,创造了连续46000步操作“零失误”的纪录,实现了燃料操作“零失误”及换料设备“零缺陷”。

  甩掉“洋拐棍”

  我国商用核电站建设起步晚,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初期技术、设备全靠国外引进,运营也离不开外方技术人员。

  “技术掌握在老外手里,我们就难以讨价还价,他们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为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乔素凯和团队迎难而上,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积极消化吸收关键技术,仅用3年时间就完全实现了换料设备的自主化维修,一举甩掉了“洋拐棍”,节省了每年数千万元的外方人员技术支持费用,同时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维修技术专家。

  2012年以前,我国核电站使用的水下耐高辐照光导管摄像机需要从国外购买,一套60多万元。“那时候,水下摄像机坏了还得请老外过来维修,他们从上飞机开始按小时收费。”乔素凯告诉记者。为实现技术与产品国产化,乔素凯与相关机构花了7年时间,成功研发了自己的摄像机。

  多年来,乔素凯一直致力于PMC的维修及换料操作、破损燃料组件修复及后运、堆芯换料装载技术优化、堆芯装载异常困难处理、换料专用设备国产化研发等领域工作,目前,这些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主持并参与的项目,有19项获得国家专利。

  他常对同事和家人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人的核电出口了,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去帮外国建设运营核电站,我特别骄傲。”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