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调配好消毒剂,穿戴好防护服,张鹏飞带领着队员们开始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消杀工作。
四月初,武汉解封,火神山医院的救治压力开始逐步减小。但是,由张鹏飞率领的洗消分队依旧像往常一样,大到医院的院区,小到电源开关,无缝衔接地将消毒剂喷洒到每一处,不给病毒一丁点喘息的机会。他们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保护着医院里的患者和工作人员。
“尤其是空气、墙面,还有最重要的部位是传递窗、开关、门把手。”张鹏飞反复向队员们强调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196个门把手、90个开关、57个垃圾存放点……病区所有范围,都是他们与病毒交锋的战场。
“开始消杀了,请各位注意避让!”张鹏飞一边说着,一边操控着一台形似坦克的消杀机器,细致地在病区“巡逻”。
张鹏飞当兵21年,当过步兵、炮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油料兵,全身3厘米以上的训练伤疤有12处,曾4次参加阅兵、2次出国维和。要退伍的那年,张鹏飞连晚上的火车票都买好了,但部队实在舍不得他,又把他留了下来。
张鹏飞曾担任过防化班班长,这次组建火神山医院,他被任命为洗消分队分队长。这支由10名士兵组成的洗消分队,负责对医院人员、装备、物资、道路等进行消毒和消除沾染。
虽说防化和洗消的目标同样是消灭看不见的敌人,但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杀死病毒,张鹏飞也需要从零学起。从消毒剂的配比到个人防护的标准,他和队员们一点点摸索、落实。
“因为区域不一样,需要的消毒剂剂量不一样,不同品牌的配比也不一样。我们就根据感控科的要求来教大家,一组一组、一班一班地带,等考核合格了再去实践。”张鹏飞说。感控工作的分数只有两个:0分和100分,干好就是满分,除此之外,再小的失误都能使一切努力归零。
为确保万无一失,洗消分队每天都要深入火神山医院的“红区”,展开至少两次全面的卫生清理和病毒消杀。3条医务人员走廊的长度加起来有600多米,一次洗消,需要上下或左右摆动手臂2600次以上,体力消耗不亚于跑10公里。
出了“红区”,他们再立即赶往“黄区”和“绿区”,完成300多台车辆和1000余人次的洗消工作。
高浓度的消毒药剂,需要按照不同需求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尽管戴着严密的防护面罩,张鹏飞还是经常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喷雾器加注完药水后,全重超过30公斤。穿着密闭的3层防护服,再背上喷雾器,走不上几步路,张鹏飞和队员们就已经全身湿透。
干完这些,脱下防护服,张鹏飞能一口气喝掉3瓶矿泉水,饭量也增大,一份盒饭是不够吃的。
张鹏飞说:“自己血管里的血一直在高速流淌。”“红区”“黄区”和“绿区”,他总是不停切换工作模式,“有我无毒”是他的工作原则。
任务最重的一天,张鹏飞带着队员在“红区”从上午9点一直战斗到次日凌晨1点,洗消了421名入院病人、100余台次救护车辆。“别的都还好,就是吃饭是个问题。”张鹏飞说,任务太重的时候,10名队员只能是两个人一组,轮流替换下来吃饭。回到宿舍后,每个队员肩上都是两道深深的压痕。
轮到太平间、病理间等重点部位的洗消,张鹏飞总会走在最前面。他先喷出一条10米多长的路来,再招呼队员沿着他踩出的脚印前进。
除了喷洒洗消,火神山医院还使用专业洗消车、臭氧、紫外线、机器人等多种装备和手段阻断感染源。没有严格的操作教材,曾是防化兵的张鹏飞的专业素养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面对面讲授洗消流程、手把手教消毒剂配制和个人防护服穿着,还总结了一套易懂的“洗消秘诀”,很快带出了一支专业洗消力量。
“压线打点、从上至下、从左至右,Z字交替,这些口诀都是他总结出来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非常管用。”“徒弟”吴晓博说。
“我们这个岗位,虽然是站在医务人员身后,但只要我们认真一点、负责一点、辛苦一点,他们就会少一丝隐患。我起到的作用就是带领大家往前冲锋。”
不久前,在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通道里,张鹏飞胸前挂上了他军旅生涯中第5枚三等功奖章。他也是此次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火线立功的队员中唯一一名士兵。
入院时,患者们第一个见到的人是张鹏飞,因为需要完成洗消后才能进入;出院时,患者们见到的最后一个人还是他,洗消后,大家彻底摆脱病毒,重新获得健康。每送走一名患者,张鹏飞和队友们就离胜利近了一步。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康复出院时,向医务人员一一鞠躬致谢,突然指着张鹏飞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说:“我记得你,入院就是你拿着药水给我喷,让我‘干干净净’进病房。”这让张鹏飞感到非常自豪。
“到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火神山医院基本上进入决战期了,后期一定要比前期投入的精力更大,操的心更多,才能保证后面和前面一样严格。”张鹏飞用操纵杆操控着30米开外的机器喷洒消毒液,迷彩绿色“坦克”灵活避让障碍匀速向前移动……(文/王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