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石屋洞隐秘的暗号被发现
小弟苏东坡与五位大哥
2020年8月28日,石屋洞,如同千年前苏轼造访时一样也落了一场雨。
杭州风景园林学会文化艺术委员会研究员许力,和另外两位热爱金石的友人奚珣强、陈洁——三个男人,重返苏东坡的西湖,寻访他和石头的新故事。
苏轼一生中唯一两次任职的地方,就在杭州,前一次35岁,任期3年,后一次,他已经52岁,任期两年。
说到这里,必须要澄清一个误会。
很多人认为,苏轼是被贬谪来杭州的。其实,北宋的文官制度,允许官员对现行政策持不同意见,但为了不妨碍政策实施,通常的处置办法,是罢去反对者在京城担任的要职,但一般都会让他们保留原先的级别,去担任地方官,不会对他们问罪。
所以,苏轼两次来杭州,都不是贬官,只是离朝外任。
一个自省的人,总在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偶然或必然的遭遇。西湖晴雨的变化,让这位诗人心领神会,不过,下点雨也没关系——“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在杭州,似乎找到了一种安定。
那时苏东坡还是“小弟”
那天,苏轼和朋友来到了石屋洞。
这不是一处高调的景点。杭州有著名的三洞:石屋、水乐、烟霞。为首的石屋洞,是五代吴越第三代国王钱弘佐利用原始山体开龛造像。很多人来石屋洞玩,主要为了看看洞内的罗汉,很少人会仔细读石头上的字。
2016年,许力开始对石屋洞摩崖石刻遗存,进行资料性调查整理。2018年,他着手对石屋洞残存文字性石刻进行考古编号,逐一制作拓片,同时,进行题记断代分类与著录研究。最终初步得出结果,此次勘查,共发现了自五代后晋至民国时期的91处摩崖题记,其中不包含洞顶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拓制的5条造像题记。
石屋洞长得像一个屋子,天然的屋子,还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个“套间”,有好几个洞。
当年,苏东坡站在我们站着的地方,人间已经又过百年。而我们眼前的地貌,和当时已经不同。因为,西湖的山,是活的。
“证据在哪儿呢?”许力指了指,“你站在这里,就能看见。你看正上方,字不太看得清楚——湖南第一洞天。”“洞”字的三点水上,有一道裂缝。
许力说,这是清道光时期,官员姚元之题写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造型,和清末完全不同,很多是上世纪90年代重新复刻的。但有幸的是,整个洞里,从五代到宋的造像题记保存有近四五十处,非常完整,很多可以佐证宋代和吴越国时期官员的职务——职官制。就像历史学者唐长孺先生说的,摩崖对于证史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它是实物存在的信史。”许力说。
石屋洞内北壁东侧,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苏东坡”题名,一共25个字,释文为:陈襄、苏颂、孙奕、黄颢、曾孝章、苏轼同游,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苏轼的名字排在最后,当时他还是“小弟”。1073年,那年的2月21日,他跟着陈襄、苏颂、孙奕、黄颢、曾孝章一起游石屋洞,然后题名。
但是,你看到后,一定会觉得奇怪,怎么字口特别新?据重修石屋洞碑记推断,此为当代重摹本,大概重刻于1996年。底本来自一个杭州画家的收藏。有一位画梅花出名的画家高野侯,又叫高梅花,他藏有一张苏轼石屋洞题名的旧拓本,1935年,这张拓片刊登在《东南日报》上。许力经过比对,后人基本上是按照那张拓片的照片,复刻在这里,且选了一个很显著的位置。
换言之,1073年苏轼亲笔题刻的那块石头,并不是这块。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对喜欢苏东坡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亲近机会,即使暂不能至,也以灼灼的目光,北望京...
近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通过“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大单元、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规划、布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