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
陈志光
有河流有渡船的地方,就有渡口。自古以来,渡口就扮演着水上交通连接点的角色,在促进河流两岸商贸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因为从小生长在水边,我有着与生俱来的渡口情结。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父亲都要带我去昌江对岸的姑婆家探亲,需要经由一处天然渡口摆渡过河方能到达。每次来到渡口边,我都会兴奋不已,喜欢看渡口熙来攘往的人潮,喜欢听渡公清脆响亮的号子,喜欢望渡船在江上诗意般的摇曳……渡船一靠岸,我便会迫不及待地跳上船头的舢板,等行人上满后,渡公用竹篙一点,渡船旋即离岸驶向河心,伴随着哗哗的桨声,身后漾起朵朵美丽的浪花。有时我也会帮渡公摇上几把桨,虽然年幼力薄,但依然能感受到桨下水波送出的力量,同时也能看到渡公满脸赞许的笑容,心中欢喜又得意。待渡船到达对岸的渡口,我会一边行走一边回头张望,目送渡船回到起点渡口接送下一拨行人……
这个静坐在昌江之岸的小小渡口,在岁月的轮回中,一遍遍看着渡船来回摇摆,看着游子远行扬起的离愁,看着亲人相逢堆积的喜悦……多少酸甜苦辣的画面,伴着渡公的号子,消失在它坚毅的沉默中。人们在渡口等待的不只是渡船,还有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生离死别。
记得有一年夏天,姑婆病重,父亲带我前去探望。刚一来到渡口,渡船恰好抵达岸边迎接,似乎领会到我们焦急的心情,没有像往常一样让我们久等。上船后,渡公也使出浑身力气划桨,脸上涌出的汗水和着溅起的水花一起流淌,用最短的时间把我们送到河的对岸,匆匆见了亲人最后一面。姑婆辞世以后,表叔和表兄弟也相继搬离渡口边的村子,外出谋划新的生活;我也远赴他乡读书,直至在外安家立业,渡口似乎渐渐淡出了记忆。
去年秋天,我利用回家乡探亲的机会,专程来到昌江边看看阔别多年的昔日渡口。没想到渡口已经荒芜,杂草丛生,昔日的繁忙景象不再,只有一艘拴在树底下的老渡船在水中飘摇,默默诉说着它的曾经,凸显着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
渡口已然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架设在它上游的昌江大桥,使得过江通道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消失的还有渡口两旁低矮的土坯房,一排排小洋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家乡的巨变正像渡口潺潺的流水,日夜兼程一路欢畅地奔向远方……
本期策划︱黄承林
本期责编︱王 金
文中插图︱网 络
作者简介
陈志光,江西鄱阳人,现居武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文苑报刊社签约作家。中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在《中国青年报》《散文选刊》《华夏散文》《文苑》《鄱阳湖文艺》《东风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篇,曾获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中国青年报青春颂征文优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