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语
李俊玲
公园里的梅树并不多,种的时候也不知是有心或是无意,东几株,西几株的没个章法,以蜡梅居多。所以湖边的两株朱砂梅和绿萼梅就格外醒目。花开时节,一株身着绿衫飘逸脱俗,一株娇艳红妆顾盼神飞。两株梅并行而立,惹来路人回首眷顾。
对那株绿萼尤其青睐,娇而不艳,比别的梅花更多了一份清逸和风雅。它的花期最晚,总怕过了,频频查看,四度探访,却始终是结结实实的花骨朵。今再去,花苞又长了些,如蚕豆般大小,鼓胀鼓胀的,好像随时会裂开。终是拗不过季节的脚步,羞羞答答,用三朵两朵的绽蕊让访者先睹为快。春要花木冬日醒来,原不会在一枝半枝上慢下功夫,而是铺天盖地,千树万树。没事,我耐心等,你慢慢开。“梅花开尽百花来”你我再见时,又是一年待来春。
边上的几株宫粉已开的如火如荼,只是红粉淡妆,似乎气力不足。比红梅少了几分血气,比桃花多了半缕艳色。没有雪的日子还可勉强,如若落雪,便会被稀释的没了颜色,给人一种漫不经心之感。目前它和蜡梅作为第一波早梅都已渐渐退隐,给后来者让出舞台。我喜欢事物的极致;要么白衣胜雪,袭一身清丽与古典,于漫天飞雪中暗香盈袖。要么就红的檀心似血,就像绿萼边上的那株朱砂梅,凭着一袭红袍傲然于料峭寒冬,轻易就入了赏花人的眼,再也挪不开。再远处的几株腊梅,已开的过了些,略有败色。但仍努力发散着香气,冷而不淡,清而不散,若有若无,丝丝缕缕,沁心入骨。合着早春二月的微润天气,更觉清冽寒冷。
跟梅有缘,是因为我的网名和笔名都叫“梅花蕊”,用了近二十年。很多人都认为我独爱冬梅。其实不然,得此名纯属机缘巧合。刚上网时先后取过很多美好又富诗意的网名,因用者甚众,遂放弃。某天读到文及翁的《贺新郎》,最后一句: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心中一动,上网确认,果然我是第一个“梅花蕊”。期望与众不同的我若干年后却有些后悔:这梅花看似婉转清扬,内里却蕴着一份寂寞无依的孤独,开在寒冬,瘦枝清影,成日里欺霜斗雪,女子以此为名会有孤苦之数。陆游的梅花就在荒野红尘外开成了一首平平仄仄。这剪清寒瘦梅,宁择孤芳自赏也不惧风尘无主。一任明月为伴,落花成泥。说是品格,其实无奈,谁叫它生在驿外断桥边呢。人迹罕至之地,自然是静静开,悄悄落了。从古到今的诗词歌赋,心中韵致无不发自其时,其情,其感。而我的这朵梅花,伴我走过十数载光阴岁月,遍尝人生七苦,却始终见不得尘埃污浊,说不出违心言语,做不到与世同步。这点倒是与梅性相同。
有不少摄影师架了器材,围着梅树上下打量,在他们的镜头里,梅便有了不同角度的风骨和气质,疏影横斜或闹梅探春,拍了又拍,从不厌倦。摄梅不如画梅。
曾有幸得本地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王乃明老师赠予的梅花图。王老师现场作画,其胸中有丘壑,运笔如神助,盏茶功夫,一支瓶中红梅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另一位画家有不同的看法,他觉着画梅不着色,以淡墨留白最能显其神韵。催了多年,等了多年,某一日把画送了来,很用心的画作。上面题了诗,落了款,还写了赠予人。小心收藏,束之高阁,他们都是我珍藏的限量版。画梅必要咏梅。
诗意的中国文人把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特性发扬到了极点。万物皆可托情,他们不仅赋予了梅花灵魂,性情和生命,并与其相知如镜,视若知己好友。林逋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亦有言赞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可惜我们十堰梅园太少,稀稀疏疏不成规模,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有机会定要去杭州的孤山,苏州的梅海酣畅淋漓一番,再细细写上几篇美文,方不负了这名里的“梅花”二字。
春秋更替,红尘如戏,我们在岁月的缝隙里行走。学着古人寻梅,探梅,写梅,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实是在清闲无事时,希望能从浮世风烟中揽一份情怀,市井人情里添几许诗意,五味生活中多点从容已已。花木鸟兽浸染我们的性灵,感动感念溢满心间。有些爱,止于唇齿,没于岁月。
作者简介
李俊玲,笔名梅花蕊。72年生人,供职于央企东风,工作在车辆工厂。
本人生性散淡,不思进取,心向山水,情寄草木。读闲书,品香茗。可三分闲愁聚诗书,也能七分豪气入酒中。无青云之志,有醇厚之情。
读书多且杂,喜诗词风韵四书五经,亦爱名家大作小说散文,更迷武侠科幻盗墓整蛊。不求闻达,不为名显。著文章纯属自娱,真性情源于心语,世间态投诸笔端,绘山水幽思逸韵。
余生愿能随时背起行囊,穿几条老巷古街,看一段趣事美景,访几座名山古刹,从一座城到一个镇。不说来路,不问归程。
本期策划丨黄承林
本期责编丨彭羽浓
本期插图丨网 络
对那株绿萼尤其青睐,娇而不艳
泪水,阴影,云朵,月亮,大雪孤独得像一轮月亮一直做着猴子捞月的事月亮是唐诗的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