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德国温特贝格1月4日电题:随笔:硬核冰雪小镇的“鲍勃”罗曼史
当“鲍勃”不是男孩名字,而指代一项体育运动时,就成为“雪车”(Bobsleigh)的代名词。
这个起源于瑞士滑雪胜地圣莫里茨的“勇敢者的游戏”,如今成为德国冬季运动的王牌项目。在刚刚结束的温特贝格雪车世界杯上,坐镇主场之利的德国运动员包揽了男子四人和女子两人项目的所有奖牌。
他们的主场优势之一,就是比对手更熟悉北威州山区冬季变幻无常的恶劣天气。比赛日风雨交加,伴有大雾,“硬核”德国队很享受这种挑战乐趣。这个赛道上,他们瞬间时速接近140公里。不论“鲍勃迷”守在哪个弯道观看,雪车都是风驰电掣,转瞬即逝。
很多“鲍勃迷”专程驱车从莱茵-鲁尔地区赶来,不顾风雨,携家带口,从山顶出发区,沿着赛道,一路加油到山下终点。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魁梧的父亲将襁褓里的孩子裹在胸前。他们大多不打伞,穿着防雨夹克,站在雨中,大口吞着面包和烤肠,在雪车经过的一瞬间,惊呼尖叫。空气里弥漫着战天斗地的硬核气质。
温特贝格字面意为“冬山”,地名基本涵盖了这里的一切特色。“冬山”覆盖了总长27.5公里的滑雪道和26条升降缆车线路。即便在雾气蒙蒙的阴雨天,雪道上依然人头攒动。如今只有5000多人的小镇,历史上培养出多名参加过冬奥会的运动员,项目覆盖了跳台滑雪、北欧两项、雪车和雪橇等。
温特贝格所在的绍尔兰德地区,其名字有两种解释,一是源自古低地德语,意为“南方乡村”,第二种解释意为“贫瘠之地”。
当地“西部德国冬季运动博物馆”的解说员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从前绍尔兰德的人们干农活不足以养家糊口,手工业逐渐兴起,早期滑雪板、雪橇和雪车都出自木匠之手。这座私人博物馆由当地几十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共同出资建设,展厅不大,但藏品丰富。不同时代的藏品串成完整的时间线,讲述着人们对冬季运动、尤其是雪车运动的痴迷与热爱。
温特贝格的冰雪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张1889年的滑雪照片,是最早反映当地人冰雪运动的可视资料。1907年,当地成立了第一家滑雪俱乐部。此后,莱茵-鲁尔区的富人将雪车运动带到小镇。1910年,温特贝格诞生了第一家雪车俱乐部,4年过后,第一届雪车欧锦赛在温特贝格举办。
早在雪车运动的国际协会组织成立前,早在冬奥会诞生前,雪车已经在温特贝格流行起来。即使在最困难的二战及战后时期,小镇穷得连印比赛证书的纸张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人们仍然无法抑制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坚持把比赛办完。
当时雪车只有车架,没有外壳保护,比赛使用自然赛道。温特贝格传统是5-6人一车,必须有一名女性参与其中。车手分工和现在类似,最前面的是舵手,最后面的是刹车手,此外还有2-3名推手。
1977年,温特贝格建成世界上第四条人工雪车赛道,当地政府在运营公司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此后赛道经过不断完善扩建,提高比赛观赏性和安全性。1995年,小镇首次承办雪车世锦赛。5年后,第一届女子雪车世锦赛落户小镇。
2015年,小镇迎来雪车和钢架雪车世锦赛,2.5万人到现场观赛,盛况空前。此后,雪车赛道赢得了德国啤酒厂商的冠名赞助,在商业运营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
从20世纪初就出现在温特贝格雪场上真人装扮的北极熊玩偶,到现在雪车赛场上蓝色企鹅吉祥物“酷飞”,小镇的硬核运动外表之下,是苦寒中寻找快乐的生活哲学。当记者惊讶于德国运动员收割所有奖牌之余,翻开他们的历史,会感叹,这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新华社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