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库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国际

外交

浇灌友谊之花 谱写合作新篇(图)

2018-08-07 06:03:00 人民日报

  苏丹

  中国杂技艺术在这里开花结果

  刘元培

  在大街上,在剧场里,苏丹朋友总是热情地用“西尼,郭伊斯”(意为“中国人,了不起”)招呼我们。得知我们是中国杂技教练时,他们都会走上前,和我们握手致意。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问中国教练:“你们还培养新学员吗?请带我的孩子去中国学杂技吧!”有的孩子还会主动问教练:“我练杂技行吗?请把我收下吧!”

  苏丹民众对中国杂技的热情,要从47年前说起。1971年,根据中国和苏丹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国武汉杂技团接受了培训第一批苏丹杂技学员的任务。苏丹政府文化教育部从苏丹首都喀土穆各中小学校挑选了50名9岁左右的儿童到中国学习,其中35人学杂技,15人学中国民乐。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这批苏丹少年学会了《单蹬技》《木砖顶》《杂拌子》《走钢丝》《水流星》和《高车踢碗》等20多个节目。1980年1月,武汉杂技团为苏丹培养的第二批杂技学员回苏丹继续学习。我作为翻译,随同中国教练组到喀土穆,继续培训小学员。

  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组织纪律性强,有些学员排练结束后,还把道具带回宿舍继续练习。1980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国教练来苏丹培训时正值斋月,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多学技艺,不少学员都放弃了年假。当时,喀土穆的气温有时高达40多摄氏度,一旦遇到停电,空调停止运转,房间里立即热气逼人。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学员们仍然每天坚持刻苦练功。

  1981年4月12日,在苏丹国家杂技团成立7周年之际,苏丹文化新闻部为中国杂技教练组举行授勋仪式。苏丹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夫妇来到苏丹友谊厅欣赏杂技团团员们编排的节目。

  帷幕徐徐拉开,天幕中央悬挂着大幅标语,上面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写着“苏丹中国友谊万岁!” 舞台上,姑娘们用彩带组成一个五角星,小伙子们在五角星后表演蹦板,他们飞身腾跃,矫若飞燕。12岁小演员鲁布娜表演的《滚杯》造型柔美,轻松自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惊险新颖的《集体车技》《幻术》《定车》《扛竿》《椅子造型》等杂技节目,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喝彩声。

  授勋仪式上,尼迈里总统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把苏丹国家一级勋章别在我的胸前,把由他亲笔签发的勋章证书颁发给我。苏丹政府官员、苏丹国家杂技团的领导和团员等纷纷上前和我们握手拥抱。那天,原本计划只观看半场演出的尼迈里总统,饶有兴致地看完了整场演出。

  44年来,苏丹国家杂技团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立初期,杂技团没有服装和道具,中国就提供支援;缺少节目,中国就派出最优秀的教师来苏丹亲自传授。

  如今,苏丹国家杂技团被苏丹人民称为“苏中友谊之花”。只要有苏丹国家杂技团的演出,尼罗河边的友谊厅剧场前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门票,观看杂技演出。演出大厅里挤满了观众,有时还须加座或卖站票。苏丹国家杂技团还经常出国访问演出,在乌干达、肯尼亚、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都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杂技艺术正在重新铺起一条从中国到苏丹乃至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丝绸之路。”一位苏丹老朋友曾这样对我说。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阿拉伯语部主任)

  

  埃塞俄比亚

  咖啡带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李 林

  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埃塞俄比亚旅游访友,好像穿越时光,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量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名字,这让第一次踏足非洲大陆的我一下子放松了许多。

  旅游变成了市场考察,也让我萌生了依托埃塞俄比亚农业资源拓展业务的想法。

  在埃塞俄比亚的前两年,我认识了阿比约特。阿比约特家世代从事咖啡产业。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世界闻名,他建议我将咖啡带回中国推广。后来,我们合作成立了咖啡出口公司。同时,阿比约特用出口咖啡的收入从中国进口生活物资。

  在埃塞俄比亚,当地咖啡生豆资源都被欧美以及日韩生豆商所主导,中国要么只能拿人家挑剩下的生豆,要么从生豆商手里拿二手货源,价格虚高。于是我和合作伙伴们一起走进山区,考察咖啡森林、庄园、处理站、筛选厂。

  我和大家一起吃、一起住,摘豆子,挑豆子,晒豆子,拿着仪器测糖度、密度、含水率,记录海拔、树种和开花结果的情况。

  时间久了,他们喜欢上了认真工作的我。而我最喜欢的是他们欢乐的歌声。水洗咖啡处理厂里,壮汉们排成行,一边用力冲刷发酵后的咖啡豆,一边喊着歌,旋律简单却带着饱满的力量,让我想起纤夫的号子。日晒咖啡处理厂铺满红色咖啡果实的晒床前,年轻女孩的歌声又是那么轻快、悠扬。

  采收的季节是幸福欢乐的,也是辛苦的。我经常见到稚嫩的小朋友拎着足有一公斤的小塑料袋,走一个多小时到处理厂换回现金。问他们挣了钱做什么?孩子们的大部分回答是“留着明年上学买文具”,或者“给家里买盐用”。在咖啡农眼中,咖啡就是他们生活来源的绝大部分,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希望。

  埃塞俄比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其他人的信任、对幸福的理解,深深影响了我。咖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杯可口的饮品,还是我事业和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为旅居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商人)

  

  版式设计:蔡华伟

1 2 共2页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排行

 

专题

  • 专题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

  • 专题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见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

  • 专题

    欧盟官员说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大门已关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