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要闻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组图)

2019-02-02 14:10:03 求是

  鄱阳湖湿地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在我国长江流域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对中国乃至全球湿地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图为江西省鄱阳湖湿地。 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傅建斌/摄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一片荒凉,扬尘、沙尘暴肆虐。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如今成功实现了“人进沙退”,“沙漠变绿洲”已不再是神话。图为库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景区。 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浙江省淳安县,人们在美丽的千岛湖畔健身。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南湖景区是唐山市的“城市绿肺”,原为开滦煤矿采煤沉降地,后经过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公园。图为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景区。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日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正铿锵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这一变革的推动者,这一进军的引领者。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篇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动态反映。资本主义生产以最大限度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只是资本增殖的手段,并根据资本需要赋予其市场价值。这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当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冲突时,必然会牺牲生态环境,以满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人与自然因此处于高度紧张之中,这是近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社会不断发生生态危机的深刻制度根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资本增殖的手段转变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并为积极主动地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开辟广阔道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艰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的认识,集大成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结晶,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对各地的生态环境情况都了然于心、深思细究。在海南,他为发展定位,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要留住“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那样的风景;在湖南,他谆谆告诫,“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样的乡情美景不能弄没了,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青海高原,他殷殷嘱托,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不仅是影响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党执政兴国的重大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仅是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从可持续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今世界,国家发展模式林林总总,但唯有经济与环境并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发展,才是最有价值、最可持续、最具实践意义的发展。几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无限度地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破坏,在今天已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告诫人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建设现代化,绝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绝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断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要站在为子孙计、为万世谋的战略高度思考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一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明道路。

  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党的使命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下的诸多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切关注、悉心体察,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绝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

  从经济发展方式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之策。

  从全球环境问题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的大国生态责任担当。中国是大国,生态环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虽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但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为全球环境治理、生态安全作奉献,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动。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创造,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长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卓越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实基础上,水到渠成,诞生了系统科学、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是归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责任担当,对新时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2 3 共3页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策划“春暖花开”

  • 专题

    2019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走过

  • 专题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