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减少
人均期望寿命与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6.7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6/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6.8‰和9.1‰,已提前降至目标值(分别为7.5‰和9.5‰)以内。
“原来很多老百姓是不敢去医院,现在敢去医院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因为实行医改提高了他们的支付能力。”
姚建红指出,近年来人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表现为,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从门诊量来看,2017年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达81.8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4.9亿人次。所有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服务,超过80%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截至2018年9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达13995家,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06.3万人次。通过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减少了患者“跑腿”“垫资”的压力,使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体现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2017年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缓解。
加快转变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还希望不得病、少得病。”
姚建红指出,虽然医改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人民对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我国居民的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要求卫生改革发展模式必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目前,对于基层的医改目标主要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通过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家庭医生团队35.6万余个,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姚建红表示,下一步,还要加快转变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和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协同发展格局,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落实倾斜性医保政策,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