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中国为医治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药方”(图)

2018-06-09 08:54:33 人民日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防沙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内蒙古赤峰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这里营造的杨树固沙林并不是密集分布,而是两行杨树并列,株距3米,行距5米;每两行杨树之间,是25米宽的植被修复带。较窄的林带与较宽的自然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修复带相间,这种把人工造林与自然修复力相结合的复合固沙植被模式,被称为“两行一带”。

  以往我国不少地方以大密度造林的方式来治沙,没有充分考虑沙区水资源承载力,结果导致中幼林衰亡、“小老头树”的现象。赤峰市等地推行的这种新的造林模式,改变了原来的传统做法,被称为“低覆盖度治沙”,是“十二五”期间林业工程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林科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对记者说,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开拓了植被覆盖度在15%—25%即能固定流沙的新领域,针对适宜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提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多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等治沙造林模式,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结合起来,基本上解决了中幼林衰败以及“小老头树”的问题,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我国从2017年1月起执行修订后的《国家造林技术规程》,规程采纳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和新的造林模式。这一治沙造林技术使得造林成本降低了30%—60%,能够实现一次固沙、永久治理的目标,目前正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大规模推行。”杨文斌说。

  低覆盖度治沙是我国防沙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的一个缩影。我国依托科技创新进行防沙治沙,致力于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治沙“工具箱”越来越好用,“药方”越来越有效。

  河北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有不少“豆包地”:上面是花草树木,下面是薄薄一层黑土,黑土之下就是黄沙。走在一些植被覆盖的沙丘之上,人们不由得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踩下,“豆包”就会“露馅”。

  这里的沙地和沙丘,是如何被包裹、固定住的?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说:“这是多年来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结果。”

  刘海莹介绍,针对治沙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难的难题,林场建设者在认真总结老一辈人造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适生乡土树种,同时从实际出发,优化治理模式。他们从东北引进了树种,探索出适应坝上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模式,成功地治理了林场内的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丘,为京津地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用麦草、稻草、芦苇等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草方格沙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被赞誉为“中国魔方”;发明世界首台机械化治沙车,在机械化固沙过程中,每天可治理约50亩沙丘,比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了约50倍;喷灌、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工程治沙、化学固沙、生物治沙、综合治沙、机械化治沙等方面,我国拥有许多科技发明和创造,林业重大工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防沙治沙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1 2 3 4 共4页

编辑:王妍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