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深化合作
——青岛创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图为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
潘炳、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图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张进刚、张明瑛摄(人民视觉)
这个6月,在青岛,一场国际盛会圆满落下帷幕。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黄海之滨的青岛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合作组织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领导人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负责人一道,共谋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计,在新形势下推进深入合作,擘画上合组织发展蓝图。
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取得的新的经贸成果,更是青岛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开启了青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提升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篇章。
打造地方经贸合作新平台
再过几天,8日从青岛胶州出发的第3050列和第3051列中亚班列(青岛号)即将抵达目的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条全程4500多公里的中亚班列,从青岛到阿拉木图只需要12天左右。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与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合作框架,在商务部的支持下,青岛市与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于2015年共同创建了新型双向投资贸易互动的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该园区正是位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所在地——青岛胶州。
“中亚班列运行时间比海运节省约30天,每个标准箱能省下2000美元左右的运费。”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常务副总经理魏学伦介绍说。中亚班列拉近了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距离,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货物“登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货物“出海”架起了一条国际物流通道。
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所在地,有海关总署2014年底批复建设的全国第二家、沿海第一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从这里出发,前往这些国际班列所载的货物,很多来源于青岛港。搭乘从胶州到青岛港所在地黄岛公交化的“胶黄班列”,从日韩、东南亚海运至黄岛口岸的棕榈油、电子产品、日用品、汽车配件等货物,在青岛港下船后,被运至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然后直接搭乘这些国际班列,运往相应目的地。
近几年来,顺着不断延伸的铁轨,这里相继开通了中亚班列、中欧班列、中蒙班列、中韩快线和东盟专线5条国际班列。
中亚班列从开通时的每周一班,已经发展到如今每周三四班,并且趟趟“爆满”。
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青岛市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7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进出口达112.6亿元,其中,进口51.8亿元,增长25.5%。
作为重要的地区合作平台,在商务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
依托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的功能优势,以“跨境发展、物流先导、双园互动、贸易引领、产能合作”为运作模式,青岛构建了“西联中亚欧洲、东接日韩亚太、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
在境内设立的贸易物流先导区,吸引了中外运华中公司、京东物流等总投资238亿元的21个项目签约落户。在境外,青岛优势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双向投资贸易项目,已在26个国家建有总投资48亿美元的32个重点项目,包括海尔集团在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建设的鲁巴经济区和2个家电生产基地,中启集团在柬埔寨建设的特别经济区,青建集团在俄罗斯开展的房地产施工项目,龙海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展的伊塞克湖道路工程项目等。
商务部部长钟山在青岛参加上合峰会期间,专门听取了有关“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汇报,他指出,青岛的物流通道和贸易通道要双向发力,打造好“一带一路”面向上合国家的地方经贸合作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