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新闻

神州

信仰坚定 毕生奋斗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2018-06-26 21:08:29 光明日报客户端

  永远的先生 永恒的追求 永久的光芒

  ——追记“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漫漫毕业季。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为自己、为同窗、为师长。转身的不舍里,还有一份共同的景仰与怀念,只为一人。

  学校每一个学院门口的横幅、入门大厅的显示屏上都有着“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字样。学校的网站上开设了学习宣传郑德荣先进事迹专题网页。

  “郑先生5月3日早上逝世,学校党委5月5日就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校党委书记杨晓慧说。

  学习从东北师大开始延伸。中共吉林省委作出《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中广泛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发出《关于在全省党史系统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教育部追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优秀教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原副校长……在这样的荣光下,让我们走近这位“红色理论家”。

  为党史立说

  一封通知函静静地躺在郑德荣事迹展览馆里:“你单位组织报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论文入选研讨会,请通知论文作者参会。”

  这是5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邀请。可是,论文的主人却在前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92岁的长者,以如此隆重的方式向人生谢幕,和他的起点一起,形成了“党史人生”的完美闭环。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龙井村。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系的他留校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1948年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毅然投奔解放区,从此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我对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不移。”两年前他在自己从教65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沿着他《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第一本专著的学术足迹,就能找到他高举旗帜跟党走的立意,看到他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学术选择的印记。20世纪80年代,他牵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从那时开始,每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大纪念活动及党的重大事件,他都要著文参会,正面发声。

  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王延介绍说,郑德荣多次被中宣部、中共党史研究室约请为专家评审组专家,应邀到多个省市、多所大学、多个系统讲理论、讲党史,充分践行了党史专业“资政育人”的社会使命。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郑德荣饱受结肠癌的折磨。可他从未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党的十九大闭幕第二天一早,他就给王延打了个电话:“建议学校尽快安排宣讲,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讲清楚。我也要去讲。”

  今年4月,已经癌症扩散的郑德荣再次住院。他的右肺和三分之一的左肺已经停止了工作。即便这样,他依旧没有停止思考。5月1日,他的博士生胡范坤来医院看他时带来的还是他的文章。胡范坤给他读了两个小时。他拔掉氧气管,用尽全身力气说出了几个字:“要分段,要有条理。”这是他最后一条工作意见。而他生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话,竟是在一个深夜,醒来的时候对守护他的女儿说:“转达给我的学生们,要不忘初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学术立命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居然收藏了先生29本著作。你知道当我在那里看到先生的书时有多震撼吗?”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程舒伟眼里,先生高山仰止。

  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郑德荣先后主持过国家、教育部和省社科规划项目10项,撰写或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了学术论文260余篇。“先生曾说过,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他视学术为学者生命,视学问为终身事业,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介绍说。

  他的很多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1983年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10年后,三卷本135万字的《毛泽东思想论纲》是国内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巨著。1997年获立国家“八五”社科规划项目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独到见解。

  他的多部教材被全国高校通用。《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推出的中共党史教材,和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样,都是多次再版,发行量突破百万。

  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甚至开拓了新领域、提出了新见解。

  为学生立标

  60岁,对郑德荣来说,是一个新的人生开始。这一年,他从副校长岗位退下来;这一年,东北师大中共党史博士点建立,这是全国高校首批设立的中共党史三个博士点之一;这一年,他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评定为博士生导师。从那时起,他一共培养了49个博士生,又足足工作了32年。

  郑德荣所有的博士生都记得,第一堂课,先生从不讲专业知识,而是告诉学生,作为党史学者,应该树立“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坚持“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治学方法。他要学生们时刻记住,党史学者的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标准的,一切的研究成果都要为历史负责、为党和人民服务。

  2012级的张小宝之前是性别社会学专业的。“用西方理论来研究中国妇女的历史,我总会遇到许多困惑。老师以他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我。”如今,张小宝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推进研究》,“他总能从固有的知识框架里找出理论根据为现实服务。”

  “先生在自己90岁生日的时候曾经说过,再过5年,当他95岁时就是我们党百年诞辰,到那时他会和我们一起庆祝。”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胡海波回忆这句话的时候仍然十分激动,“先生的学问、先生的勤勉以及先生的成就与高寿皆源于如此的情怀与精神。他把自己的生命与一个更为伟大的存在融为一体,以致永存。”

  学养深厚、修养深邃、信仰深沉,这就是永远的先生郑德荣。

  (本报记者 曾毅)《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6日 02版)

编辑:傅仁誉

相关阅读

高清图片

图片

图解

排行

专题

  • 专题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专题

    上合青岛峰会

  • 专题

    李克强访问印尼、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日本

  • 专题

    聚焦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 专题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启动仪式在拉萨举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