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冷菜厨师长闫柱精心护理果蔬雕“花团锦簇”。 糖艺作品“情长万里”体现了厨师们的精湛技艺。
实时监控保证最舒适温湿度
为更好服务峰会,国家会议中心先后进行了3次全要素演练,完整呈现中非论坛会场、服务、餐饮等方方面面,服务人员经过反复训练可以做到与服务标准分毫不差。相关部门根据服务点位,对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涉及中非论坛背景知识普及、礼仪、消防、急救等专项培训,提升服务软实力。
会场湿度、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每小时监测一次,至会前累计监测345小时,确保会场保持湿度45%、恒温25度,给参会嘉宾提供舒服的温度和会场环境。
餐饮
茶点小巧“一口吃”方便取餐
开幕式当天入场时间较早,考虑到很多代表从驻地赶到会场可能来不及吃早餐,国家会议中心当天在场馆内设置了三处茶歇区,供代表随时取用茶点。为方便客人取餐及食用,全部茶点大小做到“一口吃”,让参会代表感到贴心。
“我们此前举行了技能比赛,使之成为标准提升的比武场。”魏明乾说,峰会上备受欢迎的“梦幻芒果蛋糕”、“岩米鲜果布丁”等茶歇小吃,正是通过比赛脱颖而出。北京晨报记者注意到,茶歇区餐饮上将中非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比如糖艺大象的背后驮着元宝,鼻子上卷着玉如意,既美观又有好的寓意。
此外,纸巾盒外观满是长颈鹿、狮子等非洲动物的图案,让非洲代表觉得非常亲切。“其实这些原本是最普通的餐纸盒,工作人员为其设计了‘外衣’,手工贴在盒子外面,既节俭又有新意。”据悉,为坚持节俭、绿色办会原则,国家会议中心还为会务工作人员提供小瓶可签名的瓶装水。
优化路线完成15分钟转场
大宴会厅1200人的午餐自助是此次餐饮服务的重点和难点。从四层的大会堂开幕式结束到一层的大宴会厅的转场仅15分钟,如何以最快的时间合理有序地进行人员分流、指引是场馆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转场万无一失,服务人员反复演练,优化路线,在关键位置设置指引牌,并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嘉宾指引路线、维护秩序,缓解用餐高峰时期的人流压力。大宴会厅1200人的集中用餐现场,12条餐饮分流线路,指引客人多点用餐,使现场井然有序,不会出现排队现象。
食物标签有中英法文对应
本次峰会参与国家多,宾客饮食习惯、口味各不相同。从甄选食材、菜品研发到摆台制作,国家会议中心厨师团队发挥“工匠精神”,反复钻研,全力为与会代表提供最佳餐饮体验。据介绍,中华传统菜品——贵妃鸡、鱼香虾球、风味烤羊排特别受参会代表欢迎。
为避免客人食物过敏,所有食物标签都有中、英、法文对应,还把配料和辅料都标记出来。为了让宾客吃出新意,厨师团队还制作了艾窝窝、驴打滚、糖耳朵、萨其马、白斩鸡、茴香豆等多款中华著名小吃。
在餐饮造型上,国家会议中心结合中非论坛主题、LOGO,用面塑、糖艺、果蔬雕等工艺设计了特色摆台,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特殊方式向来宾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展现出非洲国家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