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付强)年轻人以志愿服务换取养老院房租折扣,老人合住别墅互助养老对抗孤单……为破解传统养老模式困局,这一年多以来,各方做出不少新尝试,引发民众广泛关注。
这些举措收效如何?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医养结合、以房养老等,进展是否顺利?创新养老模式,能否帮助缓解养老难?
资料图:老年人在一家养老机构内练习青海小调。 张添福 摄
“混龄居住”、抱团养老,多方探索引人关注
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收费高昂,家庭养老缺乏照料、情感空虚……关乎每个人的“养老”,近年来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些养老机构开始自发探索解困之道。
2017年12月,8位青年入住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养老院,成为该院新兴服务项目的首批志愿者:每月完成20小时的敬老志愿服务,就能享受600元的低价房租,“合同期”为半年。
首期取得成效后,今年7月,第二批14位志愿者入住,月租金降到300元,志愿服务时间不变。
有媒体评论称,“混龄居住”既缓解了老人缺乏陪伴的境遇,又帮年轻人节省下生活成本,还能盘活养老院闲置床位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资料图:养老院中的老人。 钟建珊 摄
去年5月,杭州余杭两位老人,招募了4对夫妻到自家别墅抱团养老,大家轮流“值日”、费用均摊,彼此照应对抗孤独。
期间虽难免矛盾、有人离开,也遇到阶梯电费过高、住处远离市区看病不易等问题,但多数老人表示满意。至今年5月,入住者已增至7户13人。
社会养老服务的创新,还引入了“互联网+”模式。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上海长宁区于今年开展“社区养老顾问”试点,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区级养老顾问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和养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申请、紧急救援等服务。
此外,该区还在打造“养老淘宝”,让老人通过网站或微信,“点餐式”选择自己想要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