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漂”让德清潜力无限
最初可以依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但当政策蜜月结束后,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德清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2014年9月22日,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向联合国捐赠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此前,联合国使用的全世界最精准的数据由美国提供,精度为100米分辨率。
“中国献给联合国的数据大礼包,既代表中国的水平,也代表了中国的大国责任。”1975年进入测绘行业的陈建国,感叹中国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技术进步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5180亿元,测绘资质单位数量突破1.8万家。陈建国表示,虽然京津冀、江浙沪、广东都有地理信息产业集聚,但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是“产业最密集的地方”。
各地发展产业园,大都存在一个问题:最初可以依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但当政策蜜月结束后,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德清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2011年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成立时,当地政府原计划用较低的工业地价来体现投资价值。“当时德清给出的地价是40万一亩,已经比较优惠,但我建议为企业长远发展,改成商业和科技用地出让更好。”陈建国回忆说。
如今,小镇龙头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独栋办公楼或者独立办公区,未来从这里走向资本市场的科技企业,可以从土地收益中获得更多发展筹码。
2017年,德清推出“培大育强”行动计划。按照营业额和税收贡献,将企业划分为“金信”“银信”“亿千”和“双五”四个级别。只要达到最低级别的“双五”,即营业额超5000万元或税收500万元,可以继续享受政策扶持。
已落户小镇4年多的浙江中测新图公司,2017年销售额实现了1500余万元,享受了各类企业所得税减免数十万元。
“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扶持。”企业财务负责人金红光对减税红利助力企业创新深有感触,“享受的税收减免资金,既可以用来提高员工福利,也可以用来增加研发投入”。
章伟忠乐观地表示,企业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培大育强”计划,今年“亿千”级别的企业,业务量可以实现20%增长。
超过3000名的专业技术人才,因为产业集聚,从五湖四海来到德清,有人还自称是“德漂”。
德清和杭州一桥之隔,但行政区划属于湖州。落户德清还是落户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差甚远。
让人才引得进也留得住,德清想了很多“招儿”。例如,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最高可获资助2000万元。近5年以来,直接用于人才资助奖励的资金达1.5亿元;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新建幼儿园和实验学校,让人才的子女可以就近入学,让家属可以就近上班。
来自浙江正元的工程师李娜已不属于“德漂”。这几年,她陆续在德清购置了房产,落了户口,儿子也在当地公立小学就读。
和李娜一样,浙江帝测公司总经理廖玉霞的儿子也到了上学年龄,但由于积分不够,未能进入心仪的学校。小镇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接县组织部、人社局,协助廖玉霞申报了高层次人才计划。最后,她的儿子顺利入学。
为培养本土的地理信息人才,自2013年起,浙江国遥、中测新图、浙江中海达等几家小镇企业设立“地信学子奖学金”,德清本地户籍学生只要考上地信及相关专业,每人可获得4000元至5000元的奖学金。5年来,“地信学子奖学金”已累计发放50余万元。
去年,首批奖学金获得者之一的吴敏,从外省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小镇就业。他说,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德清人投身地理信息行业。
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遥感所女科学家邵芸,有感于地理信息小镇德清诚挚的态度及办事效率,将亚洲唯一、国际领先、功能高度集成的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落户小镇。这个可以给地球做“B超”的项目,有效填补了我国在微波遥感领域缺少大型综合性实验装置的空白。
让这位女科学家印象深刻的办事效率,来自小镇推出的“地信红盟”。
“一开始,我们带着企业跑部门,到现在只要通过电话预约,18个部门和中介机构就可以上门服务。”章伟忠说,“地信红盟”已成为小镇树立的标准化服务的一道风景。
其实,陈建国自己也是德清人,这位测绘“老人”由衷地认为,德清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又举全县之力承办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虽然,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回报,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朝阳产业的生根发芽,尤其大量优秀人才的引入,终将让这个浙北小县受益无穷。(记者 方立新、黄海波 参与采写:实习生田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