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设定明确目标
首次建立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从普通乡村过渡到魅力乡村,俺们基层群众正盼着乡村振兴的规划呢!”这是记者今年8月来到甘肃省康县白杨乡朱家沟村时,村党支部书记朱彦杰念叨最多的一句话。现在,“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井、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是朱家沟村发展的底线。以前打麦的石碾子用来做了桥栏杆,旧铁匠铺也恢复起来,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体验场所。村民摆摊卖起了当地特色面茶,每逢旅游旺季,一个摊位一天最多能卖出300碗面茶,日收入过千元。
今年国庆节前夕,恰是桂花飘香时,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规划》共11篇37章107节,设置1个指标专栏和15个任务专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这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的又一件大事。
韩长赋说,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规划》按照分三个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提出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规划》对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要求,并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明确了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步骤。围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规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作了明确安排,部署82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举措。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过去农民出门,有的为乘坐汽车要走十几里山路,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但是其他方面还存在短板,亟待补上。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还要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互补、基础设施互联、公共服务均等、资源能源共享、生态环境互促的格局。随着乡村环境改善,城里人都愿意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田园风光,要通过城乡统一规划,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国家发改委专门制定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就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20个字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第一位的,农村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村发展才有基础和后劲。要重塑城乡关系,特别是向改革要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平等交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说,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落地,《规划》从落实各方责任、强化法治保障、动员社会参与、开展评估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从聚焦阶段任务、把握节奏力度等方面,对梯次推进乡村振兴作了部署。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规划干到底。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兰思仁认为,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持定力,有序推进。不同地域农村的差异非常大,不能定“一刀切”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指标和目标。应当遵循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指标,根据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差异的客观存在区别处理。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大幕开启,激发了亿万农民重粮抓粮、干事创业的热情。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党委书记李锦柱给本报记者发来一首诗,表达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豪情:“长征万里第一步,云崖铁索待脚量。希望田野花烂漫,时代新歌献给党。”(本报记者 高云才 王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