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志愿服务大有可为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李前光
自2012年文艺志愿服务启动以来,中国文联加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建设,推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广泛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支教、文艺扶贫等活动项目,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尤其是我们坚持“送”与“种”相结合,寓“送”于“种”,如在“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中,结合实际需求组织各类文艺培训、辅导交流活动,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文艺骨干队伍。又如2018年实施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师培训项目,已在中西部11个省35个贫困县实施,培训乡村专兼职艺术辅导员和艺术教师超过5000人。
中办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县域范围内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文艺志愿服务具有群众喜闻乐见、覆盖范围广等独特优势,可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文联深入江苏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制定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志愿者骨干培育计划”;与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一起,在江苏宜兴举办首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推动建立50个试点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并拨付专项经费支持队伍建设;为试点区县开通中国文艺志愿者注册管理平台。各试点区县文联主动作为、创新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今年两节期间,近千名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在试点区县广泛开展写“福”字送年画,拍摄全家福,举办公益小课堂、广场小演出、家庭小舞台等活动300余场次,取得良好效果。
下一步,中国文联将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家、文艺工作者,以文艺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二是加强横向联合和资源整合,三是加强文艺志愿者队伍和项目建设,四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和示范引领,五是建立健全宣传和激励机制。
一双手推出健康 一颗心回报社会
福建省三明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吴发鑑
三明市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全部由有视力障碍的按摩技师组成。7年多来,一直秉承“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的理念,用一己之力、一技之长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在三明市,扶残助残社会氛围非常浓厚。盲人朋友们则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1996年,三明市首批盲人按摩师开始了提供公益按摩服务。那时,盲人和盲人按摩技术并不被社会理解和信任,甚至被人怀疑是江湖骗子。为改变这种状况,2012年,盲人按摩师江华,把三明市区40多位盲人按摩师、盲按店业主联合起来,组建了福建省首支盲人按摩师志愿服务队。到2016年,服务队在三明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小分队。
栉风沐雨,迎难而上。因为视力障碍,盲人在公益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解决出行难问题,服务队成立无障碍服务工作室,指定人员为队员开展手机App软件操作培训,提高盲人应用科技出行能力。有时为了开展志愿服务,需要暂时关闭门店,收入受到影响,队员们也从无怨言。志愿服务队队长江华常说:“确实很累,但再累我们觉得也没有什么。因为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很快乐!”
倾心服务,快乐前行。一是深入一线送健康。到环卫所、公交公司、水厂、电厂、校园、消防队、武警部队,为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送去服务。二是关怀弱势送真情。关心精神病患者和孤独、无法自理的老年人,为他们送上关怀。三是助力农村送温暖。每月选定一个乡镇,在圩日时集中到圩场为广大农民服务。
星火燎原,追逐梦想。我们主动联合肢协、聋协等其他残疾人协会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我们示范带动下,很多爱心企业主动为服务队捐资捐物,很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也参与到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中。
志愿服务点亮城市文明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阳光社区党委副书记、服务中心主任 谢梅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阳光社区9成以上的干部职工是女性。我们把有意愿有能力的妇女干部职工组织起来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被社区居民亲切称为“阳光姨妈”。为更好发挥“阳光姨妈”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打造了“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以红色为标识,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社区党委建立辖区在职党员报到双向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组建各类志愿队伍17支。
以橙色为标识,开展暖心志愿服务。针对辖区内的弱势群体,设立“阳光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中心”,举行“幸福阳光”关爱老年人健康公益活动,提供免费体检、理发、中医理疗、走访慰问、家政服务、困难帮扶等服务。
以黄色为标识,开展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搭建社区“四点半儿童乐园”、青少年活动平台,开展法律宣传进课堂、慰问困难家庭、高考学子爱心服务等活动。
以绿色为标识,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开展义务植树、保护蓝天碧水捡拾河道杂物、民间河长巡河巡山等活动。
以青色为标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发动辖区居民组建木叶合唱团、阳光舞蹈队等17支民间志愿文化队,把辖区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以蓝色为标识,开展平安志愿服务。动员群众参与组建“老党员巡逻队”“小喇叭巡逻队”,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紫色为标识,开展共创共建志愿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发动驻区银行、医院、超市、商场等多单位进行联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让雷锋精神在岗位上熠熠生辉
浙江省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栏目主持人 郑雪君
走近群众的岗位特征让我走上学雷锋之路。在新闻采访中,我经常接触到需要帮助的群众。1993年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的男子来报社寻求帮助,还没开口就哽咽了。原来他的爱人因病要移植两个肾。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好老师可能会因为缺钱而丧失鲜活的生命,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连夜写好了《向叶爱兰老师伸出“春天的手”》的报道。见报后,温州全市人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捐款持续一个月,总额达12万元。第一次在岗位上助人行善让我兴奋欣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深入群众的自我要求让我越来越好地践行雷锋精神。自从叶爱兰老师的事情以后,越来越多的报刊读者遇上困难会想到寻求我的帮助。1995年6月,我采访调研基层残疾人就业困难情况后,发出了《市残联通过本报向各界呼吁,大家都来帮一帮残疾人》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组团服务”的强大力量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2003年,“雪君工作室”助人团队成立。有了这个平台,助人方式从过去零散、被动地解决群众困难转变为主动出击做好事;服务对象,从过去的个体转变为更广泛的群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的帮助形式。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搭建了政府群众沟通桥梁。我们开通了“一把手”接听民生热线,开设“人大代表集体博客”。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的助人之举走出浙江、走向世界。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我们紧急采购救灾物资,用货机运往灾区。2014年,“雪君工作室”向遭受火灾的意大利侨胞带去慰问金。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从单一物质公益向物质和精神公益并举转变。2013年9月,“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堂正式开讲。我们走进文化礼堂、宗教场所、民营企业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场数已达60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