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同里面逮景
至今已拍了十万多张照片
发现贾勇热爱摄影之后,女朋友立即为他报了一个摄影班,一个月得交二三十元,贾勇自此开始了正式学习摄影的日子。他告诉记者:“虽然之前会拍照片,也会洗照片,但就是自己图个乐呵,不专业。报了班之后,才知道了一些摄影概念、相机机械原理等。”
最初贾勇拍摄题材繁杂,既有体育赛事的,又有文艺演出的,当时的摄影老师告诉他:“拍照不能这么杂,别瞎拍,要找一个主题拍,最好你熟悉什么就拍什么。”初次听到老师建议,贾勇心里也犯嘀咕:我最熟悉的莫过于家门口了,可是家门口有什么可拍的呢?
尽管困惑,贾勇隔天还是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一开始他对静物感兴趣,门楣、雕花、门墩,都是他镜头下的常客。后来,他慢慢发现老百姓的烟火生活更令他着迷:穿着二股筋坐在石头上晒太阳的老头,在小院子里抖棉被的大妈,坐家门口择菜的中年妇女,门口蹲着吃炸酱面的光脊背大爷……这些都被他一一收入镜头。仔细欣赏贾勇的照片,似乎还能听到街口清脆的车铃声、老头们对阵的下棋声、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卖货郎的叫卖声······
从这之后,南城胡同里的人就成了贾勇必不可少的拍摄题材。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哎,你怎么照相啊?”“这有什么可照的?胶卷没处使啦。”贾勇从不恼,反而笑嘻嘻回道,“没事儿,我就照着玩”。
时间一长,周围的街坊四邻就都知道身边有个爱照相的邻居。贾勇自己打趣道:“早上起来有买菜的、遛鸟的,我就背着两个相机,也跟遛弯似的,在胡同里面逮景。”
其实也不完全是偶然地“逮景”,长时间在南城胡同中生活,贾勇早把这一带的民居生活样貌了然于胸,什么位置比较适合拍什么,什么地方出什么景好看,他早有构想。“我就在胡同中转悠,可能第一次路过没有东西,第二次也没有,但再一次过来,发现老太太正晒大被子呢,就赶快抓下来。我喜欢原生态的那种原汁原味。”
在拍摄胡同日常时,贾勇最忌讳的就是打扰拍摄对象的周边环境。90年代的时候,有一阵他使用尼康M12进行拍摄,为了胶卷过得快,曾给相机加了一个马达,结果还没拍两张,他自己就不拍了。“因为声音太大,几乎胡同所有人都在看我。回来我就把马达拆了。”回忆起自己的糗事,贾勇乐了,“现在都是镜间快门,不会对周遭产生太大影响”。
从1984年拍照至今,贾勇已经拍了十万多张照片,仅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大概就拍摄了一万两千多张。而这所有的照片,全部都是由黑白胶片拍摄完成。谈及原因,贾勇解释道:“我觉得黑白胶片有一种工匠精神,尤其拍摄后的冲洗照片就相当于二次创作。要先出样,再放到灯光下,看哪里需要局部加局部减,每一张成功的照片背后都至少需要四五张照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