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刘言)“我从小是留守儿童,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她们能在家门口赚到一笔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32岁回乡创业的李文华说。
李文华是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洞尾村人。该县地处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90年代初,李文华的父母也顺应大潮到广东打工,家中留下年迈的奶奶和三个孩子。9岁开始,李文华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挑水、做饭、种菜……这些家务和农活都压在他的肩头。
初中毕业后,李文华外出打工,在广东等地从事纸品加工10余年。2017年底,他选择返乡创业,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纸制品加工厂。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江华县县委书记罗建华说。近年来,这个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品扶贫新路,共减少贫困人口83301人,69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希望少些我这样的留守儿童”
2018年5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江华县大路铺镇一座近80平方米的砖土房里看到,十几名的妇女一边谈笑,一边动手进行纸张的折叠、剪裁。这座李文华自家居住的小楼,也是他的华源纸制品厂的所在地。
“她们是第7批来这里学习的,培训5天基本就可以带着原料回家去做,我给她们发放每件0.15元。” 李文华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开三轮车将原材料送到工人家里,工人们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聚在一起合作完成。按照产量,日工资30元到80元。
“在农村,一会儿要做饭,一会儿要种菜。如果在厂子里正式上班的话,工资也是七八十元,现在可以在家自己做,时间方便一点。”47岁的邓阿姨刚刚来公司工作一个月,按照村里的辈分,李文华要喊她“奶奶”。她见过李文华不时留守在家的艰辛:“村里当时都是泥巴路,他总是赤着脚踩着泥巴去村口的井里挑水。他当时才十岁,非常不容易。”
现在,李文华已能独当一面,把工厂开回了家乡。“家乡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有优势,虽然原材料、产品运输成本上去了,但我们有渠道,薄利多销,还是很有前景的。”
更重要的是,李文华想为家乡做点事:“在这里做工的不少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能让她们在家门口赚到钱,少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邓阿姨夫妇早年外出到广东东莞的制鞋厂打工,1994年出生的大儿子跟随爷爷生活,不幸意外离世。此后,无论走到哪里,邓阿姨都把三个孩子带在身边。如今,工厂就开在家门口,邓阿姨十分开心,“方便和小孩沟通、辅导功课,有时候老师叫到学校去也比较方便。”
村民们在自家“作坊”里折叠、剪裁好的纸制品,李文华再统一收回运往广东销售,依托长年积累下来的渠道,他的客户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从2017年下半年华源纸制品厂开业至今,已有80多名村民在这里培训、工作,其中包括2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文华特别希望他们能赚到钱,“他们年纪大一点的,身体能行就做,不舒服了就不做,一些60多岁的老人一天也能挣40元左右。”
在江华县,还有不少工厂像华源纸制品厂一样进镇进村,以电子零件组装与包装、制鞋、制香等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的产品生产为主。这种家、厂结合的方式,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为贫困群众在家事、农事之余提供了又一就业增收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