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作品看精准扶贫——
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的闪光点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童
前不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发起并制作的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在北京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发言中肯定了扶贫类节目的发展,他表示:“要大力鼓励广播电视节目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宣传中去,为国家扶贫政策和工作做出更广泛的宣传。”
近年来,影视作品也把镜头对准了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人和事,讲述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影视创作而言,脱贫攻坚是内涵丰富的绝佳题材;对扶贫工作来说,影视化表达所产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推广作用。
1.电影聚焦典型案例
近年来,扶贫题材电影聚焦典型案例,大银幕上不仅有在扶贫中找到了快乐的《南哥》;也有诗意展现湘西风情,讲述扶贫故事的《十八洞村》;展现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喜剧作品《家园》;真实记录基层扶贫干部形象的《出山记》;还有展现扶贫干部文朝荣朴素深厚的人民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的作品《文朝荣》……这些大银幕上的扶贫题材作品,用鲜活的生活气息创造出浓厚的质感,让观众看到了主旋律影视作品新的打开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精准扶贫中一个个暖心时刻。
以贵州省务川县精准扶贫工作为题材的纪录电影《出山记》,以接地气的基层干部申修军为主角,以朴素而真诚的镜头记录了一个普通的基层扶贫干部在琐碎事物中的坚持,作为落实政策的中介,他既要落实扶贫政策,又要和村民沟通,以工作为重的他常常被老婆埋怨。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干部正代表了一大批我国扶贫基层干部的形象。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看来:“影片不仅用完整生动的扶贫过程,更是借助真实充分的个体情感,完成了对观众的打动。《出山记》在纪实美学方面的成功启发我们,不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正视和承认利益诉求和主观感受的多样性。”
以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原型的电影《十八洞村》则将视角转向农民,原汁原味展现了“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电影以唯美的镜头语言记录下秀丽的苗家风景,描写了积极进取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的脱贫攻坚战。《十八洞村》导演苗月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共产党人彰显出的使命担当,深刻理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如果不是拍电影,我可能不会如此深刻地理解‘贫困’对于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意味着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十八洞村》的诞生拥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明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文艺思想。”
7月27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四川地区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园区项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