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视剧讲述生动故事
电影篇幅有限,电视剧则如历史长轴般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历史变迁,给人以厚重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范咏戈认为扶贫题材电视剧是向现实主义的一次回归,正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母题。
扶贫题材电视剧时代感更强,人物也更加多样化。电视剧《太行赤子》讲述了主人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故事,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地把他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扶贫工作中,虽然并不是农村人,却把他的生命献给了山区生态建设扶贫工作,此外还有大量表现“第一书记”这一扶贫工作中关键人物的电视剧,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
范咏戈认为:“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农村和农村剧有一种新的认知,过去的农村剧关注家长里短和人际关系比较多,扶贫农村剧则侧重于反映农村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过去表现走出农村的故事,现在则关注回到农村、建设农村的故事。”他谈道,以浙江湖州地区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青恋》,就讲述了85后主人公林深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有关扶贫的精彩故事。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故事,以四川大凉山为背景的首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索玛花开》以彝区人民为主角,讲述少数民族人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勤劳致富的故事。电视剧《苦乐村官》聚焦甘肃红祥村的脱贫故事,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新街镇新胜村委会的大学生村官李艳萍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感叹:“红祥村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开发、精准脱贫的艰辛历程,正是当前基层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扶贫题材电视剧为本地的扶贫干部和群众记录下他们的奋斗故事,用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扶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让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3.综艺节目找寻脱贫新方法
明星公益、“助农团”、专家点评……综艺节目内容活泼生动,形式灵活,为实现多样化脱贫出谋划策。东方卫视的扶贫综艺《我们在行动》组织蔡国庆、王宝强、潘石屹等明星和企业家组成“助农团”,通过三天两夜的生活体验,完成一个特色产品的订货会。许多明星零片酬参加节目,将明星公益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第一季节目中组织的六场订货会总销量突破1460万,其中陕西刘卓村的“爷爷的面”,线上发售10秒,就有近3万人下单;胡静和钟汉良推销的云南马鹿寨村沃柑,订货会的订单总额就高达520万元,开创了中国电视公益扶贫的新模式。河南卫视推出的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既有深入河南“三山一滩”贫困区的实地采风,同时邀请扶贫人物和专家学者等做客演播室,演播室录制和公益名人基层采风相结合的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节目《决不掉队》则精选扶贫中的小人物故事,展现扶贫细节,让观众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扶贫绝对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扶贫,不仅要传递具体的扶贫经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公益精神,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俞虹看来:“让村民们看到自己有什么,缺什么,去做什么,把新观念带进去就开启了思想之门。”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教授在谈到节目“TV+扶贫”模式时说道:“这种模式高于很多真人秀节目,起步于体验,体验贫困,而最终的落点是给贫困的改变提出真正的对策建议,就是回到演播室的环节。”
精准扶贫以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为工作目标,影视作品就是这场征途的记录,多样化的影视表现手法把镜头对准扶贫工作中的闪光点,贴近生活,关注伟大的小人物,让观众从多方面了解扶贫工作。生活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主旋律作品通过与真实动人的生活相结合而更加贴近观众的心灵,把精准扶贫的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31日 09版)
7月27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四川地区首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园区项目举行。